-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自15世纪末开始,西欧皇室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疯狂地向往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财富,中国是探险、贸易和掠夺的重点对象之一,“博物馆”是这种现实的产物之一。中国首批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或由外国机构及传教士创办,或由中外人士合办。
“亚洲文会博物院”是英国人十九世纪中后期在上海建立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从属于“皇家亚洲文会”的“北中国支会”。在沪这一组织的目的主要如下:“甲、调查中国与其邻近国家各项事情;乙、发行会报;丙、设立一个图书馆及博物院”。英国在租界设立的“工部局”每年划拨出固定的经费来支持博物院的运转。委员会很快聘任王树衡,开始为博物院搜集包括中国艺术品在内的各种珍稀物件。工作组拟定了募集和保存陈列品的方法。后来建成的收藏分为地质考古、动、植、古生物等组,其中鸟类标本数量最大。博物院正式运营起来之后,时常举行演讲和展览活动,客观上为繁荣沪上文化生活和开阔中国民众见闻起到了一定作用。
法国传教士谭卫道于1873年在北京也设立了一座博物馆,命名为“北堂自然博物馆”,专门收藏和展示自然物品。这与创建人的知识结构和爱好有关,谭卫道本人就是一位学识很丰富的动物学家。在中国生活期间,他一直致力于采集制作动物标本。他的技术非常好,这些标本都十分精美。博物馆一落成开放就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参观者甚众,连慈禧太后都曾慕名前往。这个名噪一时的博物馆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和打开京城众人眼界都是大有裨益的。
还是在1874年的上海,英国驻沪领事麦华佗于早春3月,倡议建立一个以博物馆为主兼设图书馆的机构,拟定其名为“上海格致书院”。“于是由中西人士八名组成董事会(华董为唐廷枢、徐寿、王荣和、徐建寅;西董为麦华佗、福弼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经过两年筹备,“上海格致书院”于1876年6月22日正式开幕,最初设有格致室、知新堂,以“讲教各种格致之学”。1877年建立博物馆,其建筑“计阔五十尺,长二百尺,高四十余尺,窗户均嵌玻璃”。由于建院经费短缺,创办者倡导社会各界有实力的人士踊跃捐赠款物。
1883年,法国人在上海又建了一座与北京“北堂自然博物馆”颇有几分相似的自然博物馆。该院藏品和展品以生物标本为主,基础构成有两大来源:一是修道院院长达维1860年以来在中国华北地区获得的成果;二是1868年以来韩伯禄司铎、柏永年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多处活动的积累。而馆内收藏也因几位探险家的不断活动而日渐丰富。1930年,政府以资金15万元在震旦大学附近建起了一座三层楼,将法国人所建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收藏纳入,设立起生物研究部及古物部,另有研究室、实验室、植物园等。数十年的酝酿与积累,使得该馆的中国植物标本收藏堪称当时远东第一。震旦博物院还接纳了葛修士的3500多件文物以及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标本,建起了古物部,形成了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的格局。震旦博物院直至1933年冬才正式开幕,每周日、一、三、四、五、六下午开放。
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起,西方人在中国境内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了近代化、现代化的博物馆,它们对于向中国公众传播普及博物馆和科学知识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它们其实也是西方人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落脚之处,是暂时储存四处搜集所得中国自然标本、矿藏信息和文物珍玩的仓库。在一次又一次地交上学费之后,中国近代科教和博物馆事业在这种体会着切肤之痛的觉醒中开始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