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师大王教授发来一篇美术评论文章,是其爱徒评论古代画家徐渭创作方面的文字,论文很规矩,有摘要,也有关键词。
王教授在微信中说:“小胡久违了!发给你的文章是我的研究生撰写的,攻读美术史论,毕业后签到你所在城市的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推荐给你们的报上发表发表,以扩大其影响力。谢了!”
文章除了摘要、关键词,约6000字,行文典型的学院派,题材、技巧和语言的确很规范。开头先是明代书画历史概述和徐渭生平,也就是先戴了个“帽子”。紧接着……
一、气势奔放,笔简意赅。
二、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三、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四、生活狂放,命途多舛。
五、一代画风,影响后世。
六、才名早扬,画如其人。
……
作者在每个小节中引经据典,数了数共引用了32处,从“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到“如张岱所言”,再从“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到“《明史》载有”……一直到“何平在《徐渭艺术风格研究》一书中说”、“吴冠中说”、“陈丹青说”等等,好像雾里看花,昏沉沉,咋这么多的“载”和“说”呢?
我所在的报纸读者群主要是普通老百姓,这些内容就老百姓的知识结构本来就很难看得懂,不是我低估或者说贬低读者的阅读鉴赏力,事实如此。老百姓从生存到生活,离不开油盐酱醋,打交道的也就是衣食住行,徐渭是谁?他的作品是怎样的?这话问的,太专业化了,太有针对性了,对他们来说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和人,还不如看看新闻,因此才更需要我们深入浅出地加以引导。
批评文章的“一二三”,太“专业”了,书画专业报刊也不见得一时半会儿就消化掉,只有那些学报、学刊,或者专门发评职称论文的刊物,走走关系,掏点钱财,形成印刷品,混点绩效工资或奖金。
此类学院派文艺批评,规规矩矩得让人畏惧,绕来绕去枯燥得反胃,空洞得无聊。怎么不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去评论,却玩起了深沉,装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模样,显摆学识超群,自诩文艺理论评论家,理论来理论去还是人家的东西,何苦呢?(作者 胡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