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台北故宫博物院免费下载的《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局部放大图中,隐藏在右边的:“范宽”二字可以辨析
文物图库,泛指文博单位藏品的图版,开放它们,可让公众得以免权(版权)、免费使用。此等美事在海外早已蔚然成风,在我们这里依然壁垒森严,未有实质性突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去年就将其收藏的37.5万件藏品的高清图像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更早之前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其网站称开放45000件藏品图片提供下载,且数量不断增加)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均已经开放了馆藏资源的高清图片下载,其规模和广度令公众大开眼界。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从去年开始在线提供了展览相关图片资源的下载。刚刚过去的7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布正式免费开放中、低阶段馆藏文物图像约七万多张供公众使用。只要登录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无需申请,不限用途,不需付费,公众可直接下载,可以用作文创设计使用。而且表示,今后每季还将继续增加500张中大小达20MB的中阶段数码图片。若需使用更高清晰度的图档,可书面向台北故宫博物院提出申请授权取得。
其实,这种开放我早有体会。记得之前赴美考察,佛利尔美术馆馆长罗谭先生让我一个人在库房里测量线绘我感兴趣的玉器,他还将一些从没对外发表过的良渚文化最著名的小鸟纹细刻玉璧(当时存世三四件都在他们那里)的原版彩照正片赠送给我。当我写成我国第一部良渚玉器研究专著《良渚古玉》去信征询能否使用时,他答应了!而且在收到拙著后立即回信,除了对内容表示欣赏推崇之外,还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反观有些文物图库大门紧闭,于公众的使用风马牛不相及。即使已经发表的资料,囿于出版物后面赫然在目“版权所有,严禁翻拍,违者必究”的严厉警告。
2000年开始,我写《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一书,涉及不少无法回避的典型玉器,写信向拥有相关收藏公家文物机构求助,基本遭到婉拒或搪塞。有一位平时学术交流尚有来往的省考古队领导,爽快地答应了,也很快寄来了碟片,可是打开一看,居然是出版物上的翻拍片!其质量甚至比我已有的还要低劣。无奈,只得向一家大出版社求助(他们出过一部比较齐全的彩版图集),但要价一次性使用每幅120元,非但不给原版片,而且只允许你翻拍他们出版物上的图片,最后讨价还价到了没有退路的60元。书已写好,一两万元的版权费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让我在几家出版社面前怯于开口。后来上海书店慧眼识珠,承担了大头,才得以顺利出版,尽管文字内容反响不错,但不少的翻拍照片还是成了读者的诟病。
类似的窘况还有很多,如有人考古发现了罕见文物或奇异的纹饰,在他(们)没有研究到位之前绝对不予发表,藏着掖着,束之高阁十来年。说实在的,研究文物,要是没有精彩清晰的图片,往往事倍功半,为此我有不少好的议题被迫放弃,有些只能用线图示意,效果差之千里。学术界的许多重要的论文,看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原因在此。鉴于当前的趋势,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认识,迅速应对。
其实,文物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公共财富,它显然不同于个人或单位的专利创作或财富,尤其是鉴赏、研究、开发它们的精髓,应该是每个公民共同享有的权利。除了那些尚可理解的传统习俗上的优先权,排除那些纯赢利性质的没有研究的单纯性图录类编排的商业行为,使用已经面世的有关文物图版,那般繁琐的手续和高价的版权费已经完全不合潮流。我们的管理机构应该迅速拿出明确可行的方案,因势利导加以改变。甚至更进一步,对文物实物的研究,也不应该完全将公众拒之门外。民间藏龙卧虎是个不争的事实,跨行、跨科的交叉研究尤为提倡,只要你提出合情合理的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并得到相关学术委员会的认可,出奇制胜的成果不是没有可能。这对理顺、开拓、加深公众和文博单位的关系,对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都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文物图库的壁垒,不仅设在我们文物机构与外界之间,即使在文博单位内,研究部门之间的壁垒沟壑也还是存在的。
时代不同了,有些观念可以改进改进。(作者 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