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随着30余年的书法持续发展与升温,营造出当代书法事业大繁荣的可观局面,书法热潮方兴未艾。书法人才如雨后春笋,书法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态势空前。这是民族之兴、书法之幸!然而“繁华落尽见真淳”,当人们在喧嚣中冷静下来,回顾和审视近年来书法发展的现状,则让人忧心忡忡。堂皇清正的书风尚未形成,书法的“快餐式”倾向却甚嚣尘上,其突出的症结是文化的退位与缺失,使书法变得套路化、平庸化、概念化。
由书斋到展厅的裂变
众所周知,书法对于古人是生活常态,乃自觉意识的体现。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取向。君子务修其本,书法作为修身的一种方式,可言情托志、聊寄相思、增进友谊、抒发情感,得秉烛游心之快然,物我两忘之悠哉,这是何等的惬意?而当下书法从书斋把玩变为展厅悬挂,由心手双畅的友情信使变为刻意为之的展赛竞技,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以说展览决定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取向,从积极层面讲展览创作观的改变丰富发展了创作形式与技法的提升,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与生存状态。而消极层面也较凸显,书法的展览化使书法家失去了书斋文人的从容与淡定。古人“静以修身”心境被应接不暇的展览所取代,古人因生命需要为自己而书,今人为获奖入展被展览裹挟,长此以往,其负面效应也愈发明显。我曾经听一个常获奖入展的作者把参加中国书协的展览称之为“打比赛”,把文人修身的雅事称“打比赛”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就是展览催生出的“畸形儿”,值得人们反思,痛定思痛后找出解决的方法,才是彻底改变当下展览所带来的为展览而展览,反复打造一件作品的肤浅的名利途径。为此,中国书协作为国家级的权威机构,有义务与责任引导书法健康良性发展,使中国书法回归书斋文化,寻找古贤修身立命之本源。
“展厅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下展览次数的密集,使“展厅效应”持续发酵,重形式、轻内质,炫技之风日盛,弱化了书法的自然书写。加之拼接、染色、题跋、钤印等工艺化的介入,使当下书法作品为形式而形式,轻佻无内涵,过度关注展厅效果,夸张黑白对比,强化突出个性而异化了传承有序的笔法程式,同时也淡化了点画之间的笔势关系,支离破碎的空间分割阻碍了文辞展开的时序美。随意题跋,胡乱钤印的行为,使作品俗在其骨!整个书坛弥漫着心态浮躁、艺术浮华、形式浮夸的氛围,人生观价值观的颠覆,替代了堂皇正大气象。过度关注感官刺激,只图一时的“精神享受”,使书坛门槛一降再降,书法渐趋“娱乐化”。书法的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当下一些展览培训的推波助澜,原本浮躁的书坛更是“雪上加霜”。时下的展览培训俨然成了制作工艺培训,而且是集体化操作,有“导演”(老师)、有“演员”(作者)、有“剧本”(作品),再冠以“魔鬼”“冲刺”,一批又一批书法速成作品便“新鲜出炉”。这种违背书法核心与内质秩理的“培训”可休矣。
为此,在新时代赋予的条件下,对当下书法的文化性深度思考与改变迫在眉睫。
文化缺失致作品“营养不良”
纵观当下书法作品,有个奇怪现象:只见作品、不见人,只见形式而不见内容。例如京剧“趟马”这个动作,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虚拟表演,可以让观众看出有一匹马在奔跑,同时又让人感觉是人骑在马上,让人感受到骑马的真实场景。是郊游中的信马由缰?还是紧急中的万分火急?都要通过演员的演绎表达出来。如果台上演员“心中无马”,只是在台上做程式化的骑马动作,那就是纯粹的卖弄技能,与艺术初衷南辕北辙了。
当下书法创作将以人为本,以文为重的书法内质消失殆尽,技术与形式上的“花拳绣腿”空洞而乏味,让人无法释读。而抄错、用错字现象屡见不鲜,甚至“里”“裏”不分,“范”“範”不明,“后”“後”混淆已司空见惯。而望文生义、胡乱造字现象更不容小觑,一些毫无文化积淀的作者所谓的自撰诗联,平仄不分,对仗混乱,读后令人唏嘘。凡此种种,若再不引起高度重视,书法传承将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戛然而止。为此,只有回归文化,传承经典,深层阅读,重塑人生核心价值观才是一剂良方。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书法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欣逢盛世,又处于一个文化、科学、经济、政治与社会全民觉醒的时代,要把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忧乐之间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树立“先念经、再成佛”的理念,注重人、文、艺的自觉修为,坚持“以道为本,以德为基”让文化常驻心灵深处,创作出无愧于时代,“艺文兼备,文质相含”的艺术佳作。
向传统深处挖掘
深入传统不应只是口头禅,而是要身体力行,书法传统博大深邃,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清人刘熙载所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历朝历代诞生出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怀素、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赵孟頫、王铎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传统的传承者,古人潜心艺事的例子不胜枚举,王羲之池水尽墨,张旭观担夫争道,怀素书蕉,智永三十年不下楼,退笔成冢,王铎一日临池一日应请索等等无不述说着古人耐得住青灯黄卷,以及对孤砚冷墨的坚守。因为古人深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之理。心如止水,淡定从容,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旷世杰作,经久流传,生生不息。
古人与我们一样受到传统的恩泽,成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与造诣。我们应以古为镜,见贤思齐,对传统重新认识,用新视觉、新角度向传统深处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古人度世金针,寻求一种崭新的突破。既明古人智慧,又晓今世书风,更知己之追求。“致虚极,守静笃”向虚静处求真谛,做到知行合一,唤醒当代书家重新认识传统的自觉。
评审使命任重而道远
毋庸置疑,一个时代书风导向的确立与评委的好恶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具备新时代的评委资质尤为重要。每个评委都要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五体皆通,德艺兼修,努力提升评委综合修养与素质。重拾文化传统记忆,将眼光放远,要具备包容性与广阔的胸襟。在审美上亦须独具慧眼,发现有审美价值的精品佳作,以“真、善、美”为旨归,用艺术的厚度、深度、宽度、高度去丈量当下作品与古人的差距,具备一个“裁判员”应有的综合素养。对中国书协提倡的“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要有全新的体会与认识,在时代文化创造中寻找传统、个性相融合的支撑点,从中评选出既符合传统又有新意的时代佳作!同时,每位评委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讲话“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坚守道德底线与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
庆幸的是经过30余年的展览评审,中国书协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评审机制与评审规则,当下的全国展览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是有目共睹的。让所有作者在同一舞台上“竞技”,发现人才,壮大书法生力军。由此可知中国书协做了大量工作,其务实的做法对中国书法的繁荣与发展,功不可没。今后我们要树立民族文化的敬畏与虔诚之心,坚守职业操守与文化人的风骨,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核心价值观,从浮躁走向深刻,由流俗引向雅逸,这是时代赋予每个评委的神圣职责。新时代的评审工作任重而道远,庆幸我们已经在路上……(作者 傅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