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一)
微信足不出户,天下事一目了然。有一个帖子承认西方艺术是科学,但认为更是哲学。而说到中国的传统书画,文章与其他人一样,认为是表现了中国的哲学。
哲学是可以套用在任何事物之上的,比如早上起床,是穿红夹克,还是黑西装?早餐是吃牛奶面包,还是稀饭咸菜? 都可以从哲学角度长篇大论,这是夸大边际忽略中心的笑谈。艺术是思活动,当然更可以与哲学扯上关系,但是看问题要有中心焦点。西画写生风景,画家在对比天与地的颜色,如何表现空间感,都要用实际的操作经验来完成。中国画是民间艺术,也称程式艺术。前人的程序代代相传,师徒模拟规范,用纸用墨用印,如果越出了规范,程式解体,民间艺术不复存在。人们可以把一幅古老山水说得如何哲学深奥,但是这深奥给社会带来了什么促动?让社会和科技发展了,引领人类文明向前了吗?
拙文《葛宇路不是艺术》说到艺术充当了哲学的角色,事实上我是特指当代艺术。
我在澳大利亚的艺术学院上硕士课程,第一学期三门功课要阅读大量的英文原版文章,写三篇艺术论文,画一幅创作。他们教的是当代艺术,说的是全球化的生态与科技,后人类主义的发展与前景,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理论占四分之三,艺术创作是四分之一。当代艺术作品许多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巨型理论作为创作的思想靠山。
西方艺术史的三个阶段:1.古典写实,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法国现实主义,以记录外观的视觉真实为目的。2.现代艺术,从法国印象主义到杜尚的实物展览《泉》,以表现外观对内在的心理反射,艺术形式脱离了写实外观。3.当代艺术,从上世纪中叶杜尚的《泉》开始,发展至今。它以展示人的观念意识为创作目的,并且注重创作的过程。因此与古典和现代相比之下,当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也可以称是哲学的艺术,它具有替代哲学的功能。
哲学的功能是指导社会发展,特别是今天高科技的发展,它应该展示未来,使人类在地球资源受到危机时力求飞往太空。中国的书画几千年来有“泛哲学”的功能,比穿衣吃饭更进一步,比如修身养性。它没有指导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没有指导科学的发展。认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艺术是表现哲学,这是将不论什么东西都披上“哲学”的神圣光环,是在模糊积极哲学与泛哲学的一个观念误区。
(二)
有单位组织画家讨论,我看了各位发言,讨论焦点是绘画被当代艺术冲击,好像绘画这个行当没落了,大家都在为绘画打气。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讨论会,是关于抽象画的,认为抽象画是一个“乌托邦”的境界。我认为讨论绘画的境遇与抽象画的境界,犯了相同的观念错误。绘画是一个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与摄影,雕塑,装置,视频和音响一样,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落后与被时代淘汰的是创作的形式,因为他们重复西方50年至100年前的艺术形式,跟随老的创作理念,没有进入当代艺术替代哲学的角色。抽象画是绘画中的表现手段之一,从全具象到全抽象中间有无数的造型级别,康定斯基的抽象中还有许多具象的造型。一个表现手段怎么会变成“乌托邦”呢?反而象征主义中运用写实创造意境,有更多乌托邦的理想国境界。
21世纪有一个艺术的形式:绘画的延伸领域。是将绘画与雕塑,建筑结合,充分表现了绘画只是一个手段。当代艺术中单纯的绘画还有很多,是否表现当代的哲学思想,观念先行,推动科学想象是关键。确实,大众对世界艺术了解越来越多,对新艺术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是有些传统写实画家视觉习惯牢固生根,排斥异样视觉的特点。许多画家表示,看来看去就是不觉得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这是一个概念的错位,观念艺术让你了解观念意图,没让你看出传统写实的美感。
(三)
有艺术教育专家提倡,还是要抓紧写实的基本功练习,同时要坚持技术创新。基本功练习国外任何美术学院都有,只是如何安排课程。是大量在课堂中蹭铅笔石膏,还是利用课堂研究艺术创作,让学生自己选择在课外去蹭石膏? 至于坚持技术创新,里面的误区很大,是我要评论的要点。
众所周知,印象主义开启了绘画技术的创新,之后是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每一种流派都创造了绘画的新技术。但是,什么动机驱动了这些技术的改革?他们不是在一味地研究什么技术,而是在研究社会。内容决定了形式,印象主义对光色的研究,表现主义对人的内在情绪的体验,未来主义对工业社会发展急速动荡的感受,立体主义对物象多视觉的哲理思考,超现实主义对异化梦境的追忆。不是画家刻意要追求技术创新,而是对生活和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要想用艺术表现,就自然引入到一个形式创新的轨道。就像量体裁衣,是胸围腰围的大小决定的外衣尺寸的配置。
那么,什么是今天“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艺术不存在没有社会与自然问题前提的技术创新,不存在凭空能够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我们生活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是艺术创新的原动力。(作者 达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