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前些天看了李小山的一篇文章《艺术害苦了多少人》,看似在劝说人们可以选择艺术创作以外的生活方式,实则是对有些人艺术创作功利心的批评。
现实中,艺术离不开生活,大家也很难辨析功利与非功利的界限,尤其是艺术产业中的审美活动总是与功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着重强调哪一方都难免片面。康德倡导自由和无功利者,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两种美从不同的立场来看,也有不同的判断,依存美并不让位于纯粹美,更不能被排除在审美领域之外。但就功利性来说它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性,人形成的是现实生活的功利性情感。另一种是艺术内容中的功利性,现实生活的功利内容被艺术地转化成形象体系,因此超脱了现实生活功利而成为非功利审美中的功利内容。
原本,商业目的也好市场机制也罢,无非是寻求利益利润的最大化。这样看来,问题并不在于市场,而在于艺术家功利心驱使所造成的艺术品内在质量和艺术品质的滑坡,以至于所谓的艺术追求产生了偏差,导致大量的所谓艺术品的市场走俏。具体到艺术品甚至是一幅画,很难给观赏者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因为艺术品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你的腹中之物。故然有“画饼充饥”之词。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的确不具有功利性。难怪中国文人画家一直有谦和的字眼“补壁”,来诠释艺术的非功利性。
仔细想想,执迷于艺术创作的人大致呈现两种情况,一是对艺术有太多的幻想,误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他的的整个生活品质,或者说可以带来某些物质化的东西。如果真有这样的期待,很有可能会遭到重创,动力点的支撑也便失去了作用。另则可能会因为功利心的奢望,导致过早对艺术创作丧失信心。要试图在艺术创作这条道路上求得成功,客观地说应该是一项很艰难的事。倘若想通过走捷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能很不现实。所以艺术家想做艺术创作,首先自己要活得真实,更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艺术创作毕竟和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有关。二是要做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打算,更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于你的生命中很长一段时间都能够担待得起默默无闻。这就是说,艺术创作不能太多的功利性。如果想通过某种工作获取利益,可以选择其他更为便利的途径。不过,艺术是与功利无关却关乎心灵的事业,它只审视社会的功利活动,但本身不是功利活动。当然,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仅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部分,也要达到为人类生存而服务的目的。所以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没有彻底完全地超出功利这一范畴,所以艺术发生的时间是非功利性,而从大的方面,艺术有利于人类,艺术的艺术性并没有凌驾于功利性之上。
从艺术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在从事艺术产业的经营活动中越来越以商业利益为诉求,导致过于追求艺术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本身的审美价值,甚至降低标准,生产很多审美趣味低俗的艺术产品,这似乎与艺术无功利性的理论显得背道而驰。纵观美术史的演变,诸多优秀的艺术家对待艺术视为自己终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优秀的艺术作品要说真话才可以达成与观者的共鸣。真诚可以使艺术家对自己的审美兴趣做出持之以恒的极限探索。
我始终认为,中国当代的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并不缺乏想象力,问题是因其各种各样的功利之心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须知,艺术想象与功利心并不兼容。王夫之说:“文章本静业”,过去如此,现在看来一样如此,将来仍然如此。不过,现今很多画家被各种诱惑围逼,真正做到静心、绝虑而凝神,何其之难。但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除了静下来别无选择。
说了那么多,其实倒是体现了当下人们的一种困境:只追求实际效用,而忽略了艺术的灵性与自由。因此,在这个时代,戈蒂耶的无功利性的艺术观点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超脱对功利性价值的追求,我们才能创造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拥有一颗崇尚艺术的心和灵魂,也才能艺术地生活。
黑格尔曾经说:一片同样的稻田,商人往往看到的是利益,诗人往往看到的是无功利性的美感,而饥饿的乞丐看到的则是饭食。艺术欣赏也好,艺术创作也罢,舍弃了功利心才可以凸显创作者的真诚。(作者 杨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