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上海又添一座大型民营美术馆,位于闵行区的宝龙美术馆11月18日正式开馆。宝龙美术馆占地面积达23000平方米,拥有500至1100平方米的大小展厅共10个,这在上海的美术馆群中称得上大体量。新美术馆开放引来参观热潮,也引发从业人员对于美术馆建设的思考。如今美术馆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优质的展览内容能否跟上仍然是一个问题。(上观新闻11月20日)
目前上海的78家美术馆中,民营美术馆占四分之三,上海也是全国民营美术馆体系最完备,数量最多的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催生大批民营美术馆,补充公共文化服务美术教育的缺失。近年沪上民营美术馆新添了喜玛拉雅美术馆、震旦博物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新馆舍,举办了各种有亮点的美术收藏展,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即便在市郊,近年来也建造了多家民营美术馆。今年9月刚刚启用的青浦区青渚美术馆,展示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位于闵行莘庄的美博美术馆,体量也有5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开办四年多,几乎每个月都在举办艺术展览,吸引着众多美术家和喜爱艺术市民。申城的这些民营美术馆,不仅汇集沪上名家作品,还作为市民美术作品展示空间,在弘扬沪上名家美术作品的同时,普及广大市民艺术修养,提升市民美术鉴赏力,在填补地区美术馆同时,助推上海公益性美术普及教育。可以说,上海的民营美术馆在数量和门类上,都极大地弥补了国有美术馆的不足,丰富着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空间布局上为各个区的市民提供艺术展览服务,充分体现民营美术馆的活力和创造力。
一直以来,民营美术馆給人的印象,不过是企业或个人收藏的展示空间,通过创建美术馆,为企业或个人的形象,带来一般广告未及的的影响力,添上“高雅”与“文化”的色彩,而如何将藏品、展览以及其组织艺术活动的知识、内容、意义传递给社会,让更多市民通过观看展览,接受艺术熏陶,彰显艺术作品力量,体现公共美术馆的功能,还需不断完善功能,优化作为。如果说,个性化收藏和自由空间,是民营美术馆的优势,那么,缺乏专业团队和规范运营、管理机制制约着民营美术馆的发展。
民营美术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场所,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做好专业展览的同时,兼顾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通过名家论坛讲座、艺术专题研讨、教育活动、培训项目等多种形式,去服务社会大众,不断提升参观者的获得感,克服资金不足、藏品缺乏、学术定位模糊、艺术原创力缺失等普遍存在的问题。
让民营美术馆绽放更大活力,让每个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与内容相符,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民营美术馆发展中,不仅要有硬件和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见识的美术馆领头人、必备的藏品、专业的策展团队、具有前瞻意识的艺术研究者,更重要的,民营美术馆的长远发展和正常经营,这都需要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运营指导,抑或规划部门在建造中的统筹兼顾,或引入进而采取国外通行的行业托管模式,组织相应的基金会去有效推动,指导推动沪上越来越多的民营美术馆日常运作和前瞻计划。
随着上海越来越多大体量民营美术馆的建成,笔者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把民营美术馆的展览和艺术教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配送体系,除了发挥其彰显个性、拾遗补缺的作用,还需明晰定位,在不同的民营美术馆之间,以及民营美术馆和公立美术馆之间,错位运作和展览,在保持民营美术馆自身优势基础上,组织有独特吸引力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民营美术馆自身灵活多样的优势,去关注政府尚未顾及的领域和人群,更多的去承担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能,通过举办美术展览、开设美术讲座、展演工作坊等活动,下沉视角,常态化开展市民美术教育活动,开辟和举办市民美术作品展览,补充政府不能做、或没有力量顾及的美术活动,同时要和学校的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让上海诸多的民营美术馆,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多样接地气,契合艺术欣赏和收藏需要,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艺术互动,体现民营美术馆的社会价值,彰显民营美术馆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