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军人和小伙子(油画) 1866年 西利瓦诺维奇
车夫(雕塑)&nbs957年 谢尔盖·谢利哈诺夫
白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入欧洲的门户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白两国携手在文化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的往来尤为密切。今年适逢中国与白俄罗斯建交25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合作,历时两年筹备的“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10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搬到中国美术馆的殿堂。
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拥有从古代圣像画到当代不同风格的重要美术收藏,本次展览共展出57件馆藏油画精品,创作年代跨越19世纪至今,包括人物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基本串联起白俄罗斯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
典藏作品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展览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艺术家开始,克拉姆斯科伊、列宾、希什金、列维坦、马科夫斯基、涅斯捷罗夫、库斯托季耶夫、谢罗夫等中国观众熟知和喜爱的艺术大家的作品均涵盖其中。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馆长弗拉基米尔·普罗科普佐夫介绍,俄罗斯艺术是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白俄罗斯艺术受俄罗斯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19世纪中期开始,许多白俄罗斯艺术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艺术培训,并在俄罗斯艺术的基础上开始了自身的创作。先后有赫鲁茨基、比鲁利亚、茹科夫斯基等在画坛崭露头角,此次选展的赫鲁茨基的《玫瑰和水果》《男人的画像》,比鲁利亚的《早春》《冬日的一天》,茹科夫斯基的《春天的晚上》《圣诞前夜》等,画风朴实深厚,平静中内蕴诗意,显示出对俄罗斯美术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接着观众欣赏到的是20世纪下半叶白俄罗斯的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中占了极大比重,有1.5万余件。本次展览主要展出一组创立了白俄罗斯民族艺术画派的新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瓦申克、丹茨格、格洛米克、马斯列尼科夫、斯切列马申克、阿赫列木齐克等等。古格尔的《梦想家》和丹茨格的《门廊》呈现了战后的生活;茨维尔阔的《普里皮亚季河》、马斯列尼科夫的《白俄罗斯的故土》、达涅利娅的《银色的秋景》、巴拉诺夫斯基的《安静的冬天》展现了白俄罗斯风景画家出众的配色能力及对祖国的热爱。在20世纪60年代的白俄罗斯绘画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斯切列马申克的作品,他是战后第一个着眼于白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画家,这一特征在其《G·士尔玛先生的画像》(1968)中得以突显, 该作品有着很强的平面性和装饰性。1991年白俄罗斯共和国宣布独立之后,白俄罗斯美术开始走上自我更新和文化寻根之路,艺术家们一方面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自由探索现实主义之外的各种表现形式,一方面从民族、民间资源中汲取营养,产生了像卡萨科夫《白俄罗斯》、科斯秋申克《把月亮送给我》这样具有浓郁民族精神和现代风格的作品。
“不管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辈的白俄罗斯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都跟国家和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目前白俄罗斯的艺术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各种流派的影响。纯叙述性、主题性的白俄罗斯艺术将逐渐演变为象征性、隐喻的艺术。因此,作品不只与肉眼可见的物理现实相关,也与文化的现实、文化标志性、象征性的空间相关。” 弗拉基米尔·普罗科普佐夫表示,“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向人们传递了白俄罗斯民族文化伟大传统的传承性和独特性。
塑痕·中国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同期开展的“塑痕·中国记忆——白俄罗斯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和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雕塑展”,此展是中国美术馆为促进中白文化艺术交流所举办的另一个展览,也是2017年度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展出谢尔盖·谢利哈诺夫作品53件,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作品92件。其中谢尔盖·谢利哈诺夫的部分作品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别雷尼奇地区 V.K.比亚雷尼茨基-比鲁利亚美术馆以及白俄罗斯国家文学艺术档案馆。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道出了展览的缘起:2016年11月,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藏作品展,吴为山一行出访了白俄罗斯。其间,在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的协助下,吴为山来到了明斯克艺术区的雕塑家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的工作室。工作室台架上雕塑中的几个似曾相识的形象让吴为山为之一震,齐白石、巴金、李桦、袁雪芬、白杨……仿佛“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揭开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记忆。
这批肖像雕塑的作者便是白俄罗斯著名雕塑家谢尔盖·谢利哈诺夫(1917—1976),他是首批获得苏联列宁奖艺术奖项的白俄罗斯雕塑家,曾于1956年至1957年期间,随苏联艺术家联盟访问团到中国考察、创作。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武汉等地访问期间作了大量速写、素描、水彩和小幅写生油画作品,并创作了一批人物雕塑作品,包括齐白石、蒋兆和、李桦、白杨等绘画和表演艺术家肖像雕塑,以及普通民众形象。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了谢尔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中国雕塑形象,生动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大众形象及现实境遇。
齐白石素描像中睡着的神态;李桦面部木刻般的深沉皱纹;白杨的娴静优雅;袁雪芬的戏剧程式表情;唐弢作为评论家的眼神;巴金洞察人生的沉思;蒋兆和的悲天悯人;广东矿工的坚毅;南京车夫的朴实勤劳;乡村郎中的专注;劳模的英气;农民的憨厚……“一个外国人塑中国人的像,其根本不仅在于生理结构,更在于文化和心理。”吴为山认为,谢尔盖刻塑的中国人间百态,由像及神,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之间实践了他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表现,渗透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价值认同,体现了对艺术的敬重,对劳动的礼赞。可以说,谢尔盖的艺术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成为时代艺术的代表而载入美术史册。
出生于1967年的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是谢尔盖的孙子,1993年毕业于白俄罗斯艺术学院雕塑系(今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是白俄罗斯当代雕塑艺术家,自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开始独立雕塑创作。对他而言,雕塑是试验田,他关注的焦点是雕塑家用象征手法诠释的人、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人与自己的关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人群中的普通人。吴为山评价说:“在艺术上,既有隔代遗传的细胞,也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社会结构的转型,意识形态的变化,价值观的改变,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的多元,使得康斯坦丁更多地对哲学问题和人性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思考。”
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负责人邵晓峰认为,虽然祖孙两代雕塑家的风格流派不同,各有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但其雕塑艺术都充满了“写意雕塑”的意味。而这种“写意”则更多体现在对艺术观念的延拓与造型语言的抽象化提炼,这是基于西方美术史发展规律的延续,更是展现了“写意精神”在西方美术界的重要分量。据悉,展览期间,康斯坦丁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其祖父谢尔盖雕塑作品30件,捐赠他本人创作的作品29件。(李亦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