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甲骨文: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找朋友第一期“空间诗学”亮相今日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将举行张学林:去博物馆享文化之旅何绍基展带给我们的思考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当代漆画材料语言实验2018年值得关注的国际艺术大展艺术史的“局限”和“终点”薛义:互联创新模式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与价值学习用典·百字赋-赵寅书法展即将在深圳开幕保利厦门2017秋拍2.7亿元收官东吴博物馆藏相州窑青瓷莲花尊窥见宋式生活,汝窑“宋流”的标本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经典画作首亮香港传统文化图书抢眼 国学经典读物成今年“爆款”范泽锋紫砂艺术展近日在上海玉佛禅寺开幕“楮墨浙韵—浙江印刷与书籍文化”展在浙开幕中外研究者苏州探讨传统版画的新发展故宫博物院文创一火再火 无锡博物院文创也登场“天津二JI”纪振民、姬俊尧荣获2017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座谈会举行水墨抒神韵,写意蕴精神-青年画家王盟2018年台历闲情偶记-张耀来2018年台历欣赏 “君子同心—陆福林、张法东师生艺术展”在秦皇岛臻舍艺术馆开幕 水墨抒神韵,写意蕴精神——青年画家王盟2018年台历闲情偶记-张耀来2018年台历欣赏新时代、新艺象-天津市河北区水墨名家精品展在鸿德艺术馆开幕戊戌华彩-华刚年书法绘画作品展在天津市群艺馆开幕何家英专程来津观看“天之瓷—天瓷画院陶瓷艺术展”天津市武清区诗词楹联艺术家学会揭牌 张文华任学会会长视频: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换届 尹沧海任会长视频:天津画院青创中心首批入选青年油画家作品展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换届 选举尹沧海为新一任会长新年伊始田门再添新丁 著名书法家田中荃喜收九位弟子京津冀书画家迎新年乡村笔会在黄庄镇小辛码头村举行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甲骨文: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1-10 10:35

甲骨文虽然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但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也不过120多年。因此,甲骨文的研究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天雍教授。从此次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全国古文字书法及论文与文献展”,谈到甲骨文的历史、甲骨文的书法篆刻艺术创作。

美术报:此次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代甲骨文研究者对其作出的巨大贡献,您是否可以简要地给我们讲述一下甲骨文研究的历史?

韩天雍:在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时的北大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药材“龙骨”上刻有文字,便开始进行系统研究,这开启了甲骨文研究的大幕。在他以身殉国后,他的大量甲骨收藏转交给刘鹗(字铁云),在金石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与指点下,刘鹗印刷出版了《铁云藏龟》,其中展示1075片甲骨,并在自序中正确地说明甲骨文乃是“殷人刀笔文字”;1904年孙诒让用金文的考释方法来研究甲骨文,出版了《契文举例》一书,这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文字的书籍,虽然也存在不少错误,但比《铁云藏龟》又进了一步。

甲骨文,亦称殷墟卜辞、殷墟文字、契文、殷契等等。甲骨文镌刻在龟甲兽骨上,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最为完备、最为系统且能表达完整思想的文字。甲骨文研究的奠基者“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可以说是甲骨文最顶尖的学者。甲骨文字考释在孙诒让后有一个飞跃,造成这一飞跃的是罗振玉,他在1914年刊行的《殷墟书契考释》中释出人、地名外的甲骨文字485个,至1927年出版的增订本中增加到571字,他是甲骨文研究早期的先锋,也是最早书写甲骨文的第一人。唐兰先生曾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罗振玉在辛亥革命时期东渡日本,带去了许多甲骨的碎片,经常和内藤湖南、中村不折、富冈铁斋等一大批学者、画家在一起切磋研讨。王国维通晓外文,罗振玉跟内藤湖南聊天时便让他当翻译,内藤湖南的实证方法影响了罗振玉和王国维。王国维第二次去日本,待了四年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他将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和西方的美学、哲学、逻辑学,以及其他的领域融汇在一起,通过历史文献,再经过考古的新发现相互印证,创研出一个新的学科。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标准将甲骨文的文字进行了断代,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中,按照贞人的书写风格分为五个时期:即1、雄伟;2、谨饬;3、颓废;4、劲峭;5、严整。郭沫若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疾病等,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甲骨文作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档案的资料,其内容相当丰富,学者研究主要可分成四大类:一,阶级和国家。二,社会生产。三,科学文化。四,其他。先民们对气象、年成、天时、疾病、灾害等缺乏科学的认知,所做重大事情的决策,往往要祭祀上天,祖先占卜之后再作出决定,以求得上苍的保佑和心灵的安稳。贞人作为当时的书法家,或掌握知识的神祗官,将占卜的内容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在其骨的背面钻成若干个小孔,再进行火烧,出现龟裂,以定凶吉。通常一个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叙辞)、问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贞人通过问天、神,将其结果再传达给君王或百姓,因此,贞人也即是上帝的代言人,也可以说是第一代书法家。由于当时书写材料的匮乏,再加上有一种宗教仪式的神秘感,贞人怀着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来从事书写和镌刻工作,不敢胡乱书写或任意挥霍。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任务落到在中国文字学上有新见识、新的科学素养的学者身上,唐兰与于省吾是最具典范性的。50年代以来,继续致力于甲骨文字考释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有张政烺、徐中舒、裘锡圭等。经过近一个世纪几代甲骨学者的持续钻研,迄今所存的甲骨文十五、六万片中,单字量约4400个,可识可读的约2400字,其中约1400个见诸于现代汉语字典,其余2000字尚不可释读。

美术报:甲骨文是最古老、最系统、最能表达完整思想的文字,它对汉字的流传、演变存在着什么影响?

韩天雍:甲骨文具有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符合六书造字的功能,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统称为金石文字。甲骨文是用锋利的刀镌刻在龟甲兽骨上,以刀代笔,叫契刻文字。有三角、垂直、孤形等刀法,显得犀利,点划和点划之间有时候破裂,出现了肥笔,这种肥笔的现象,被后来的金文所继承。金文是铸造文字,线条显得浑厚、圆润、古拙。石鼓文是石刻文字的代表,其材质是花岗岩,经过凿刻和多年的风化雨淋,腐蚀之后漫漶、模糊不清,给人感觉是苍莽、稚拙、老辣。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石鼓文,再到小篆,文字循序渐进的递变过程,一环扣一环。从骨质到青铜,从青铜到石刻,每一次材质的转换,其文字的结体和线条的质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下转第24版)

(上接第23版)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大大加速了对传统中国文字学的改造。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工具书。北宋时代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年)开创了金石文字学派,赵明诚的《金石录》一书,揭示了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他们对金石学的研究,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但当时研究还在粗浅、初级的阶段。到了清代,大量的青铜器、汉碑等文物出土,令人耳目一新,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1735-1815年)的《说文解字注》,对许慎的不足予以批判,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的规律,对同源词和同义词的探讨和辨析具有划时代研究的重要意义。

光绪九年(1883年)刊行的吴大澂(1835-1902年)《说文古籀补》,以其对金石文字精深的研究,集录古钟鼎彝器所见文字为主体,兼收石鼓文、古币、古陶器文的充实资料修订《说文》,为中国文字学向近现代文字学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与其整个文字系统皆难以维持,从而使“许学最后的壁垒也被冲破了”,从此“中国文字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任两广总督的阮元(1764—1849年)针对清代碑学兴盛、帖学衰微的现象,著有《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同时,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掀起了尊碑抑帖的学术思潮。在书法家邓石如的身体力行下,大量地临写汉碑,以篆书和隶书作为突破口,打破了行草、魏碑、唐楷、行书这近两千年的传统,又重新返回到先秦、汉代以前的古文字上来。

美术报:您自己就是一位书法篆刻家,对于甲骨文的创作,您的心得体会能否与大家分享?

韩天雍: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骨片也不尽相同,有质地非常坚硬,也有骨质疏松的部分。疏松的部分不能刻字,线条站不住,因此必须要在骨质坚硬的地方刻,并且纹理特别粗糙的地方是刻不了的。所以甲骨文的文字并没有规律可循。但因此也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大小错落的不同章法。

但也正因为毫无章法可循,导致古文字学家在考释过程中增加了难度,可以说古文字学家究其一生可能就考释不出几个字来。尤其是剩下的难以辨认的文字,就更难以考释了。

古文字学家研究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书法艺术服务的,他更多地是弥补殷商时期历史研究的空白,以填补、佐证或充实历史文献的研究。但作为书法篆刻家,如不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古文字创作中来,那实在是可惜。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范字不够是最突出的问题。前面提到可识可读可隶定的甲骨文字约2400个,其中约1400个见于现代汉语字典。我在创作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等这样大篇幅的作品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杜撰。所谓的杜撰是自己造字,无所本。如能在古文字学家如唐兰、陈梦家、郭沫若、于省吾等人的研究成果中找到范本,那不算杜撰。此外,尽量不写错字。甲骨文创作允许借鉴,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简单的刻划,无借鉴意义,因此一般下借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与甲骨文虽有递变关系,但毕竟一个为刀刻一个为铸造的,落实在一个章法里又必须做到和谐统一,就需要作者大量地临写铭文,使之笔法能够和谐统一。另外,作者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文史哲知识都要进行储备,了解和掌握通音通假字,这样在借用文字时,就不会太过于唐突。

此外,在创作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古老的素材,如《诗经》、《左传》、《春秋》、《尚书》、《论语》、《资治通鉴》中的内容,这些古籍更接近古文字的年代,因此在现代的书写中,也更容易找到范字,即使缺,上下借鉴小篆,或者母系文字就可以了。

美术报:由您总策划的“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展及论文与文献展”在杭州展出后移师海宁,32件作品获奖,170多件入展,此外还评选出优秀论文2篇,入选论文18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的古文字展,您是怎么考虑的?

韩天雍:其实这是第三届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展。今年是王国维诞辰140周年,同时也是他逝世90周年。我们这个展览,就是要把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走向大众,雅俗共享,让大家都能看到,都喜欢。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现如今,很多老一辈的古文字学家离我们远去,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将落实到我们这代人肩上,我们把古文字领域的传统继承下来,把当代研究的新领域、新成果运用到古文字创作中来,是我们的责任。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2008年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这是在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成立的一个新的学科,就是致力于古文字学家研究的新成果为我所用。

作为这个学科的带头人,我致力于把王国维以前走过的路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努力把甲骨文变成一门“显学”,一门“热学”。

一百年前写甲骨文的只有几位作者,现如今上千人写古文字,写三千年以前的文字,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是在一百年前罗振玉、王国维的时代不可想像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自信,书法家学问的自信。

未来,我们还可能会做罗振玉的展览。浙江虽然不是甲骨文的出土地,但却是一个研究甲骨文的大省,罗振玉、王国维、唐兰,包括裘锡圭都是浙江人,我们更要把这根接力棒接好。(作者 俞越)

来源:美术报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何绍基展带给我们的思考
• 当代漆画材料语言实验
• 艺术史的“局限”和“终点”
• 高校美育之路,向何处走?
• 网络书画评论不甚乐观
• 美术工作者的职业病:从白天画到晚上
• 陈子庄:书画,精神至高无上
• 甲骨文在篆刻创作中的运用
• 王肇民:画家中的画家
• 杜曦云:当代语境中的前现代蛮梦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