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日,网上又掀起抵制圣诞的热潮,谓之不过“洋节”,反对的声音也不弱,双方各持其理,互不相让。其实抵制圣诞由来已久,早在民国时期就曾为此“大动干戈”,甚至出现自创“土圣诞”之类的事件。然而百年已过,“洋节”依旧如火如荼,尤其是在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共享,民众并没有对外来事物畏首畏尾,反而更体现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同理,艺术的创作更要勇于并善于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才能有所创新,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有自身坚实基础之下,对外来文化和艺术勇于接纳,善加利用,无论是盛唐时期的胡服胡舞,还是19世纪欧洲对东方艺术的学习,莫不如此。当下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下的艺术也应是开放的艺术,对外来的新事物到底是一味地抵制还是详加取舍?在此,本期时评特以“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为主题,邀请各位学者、批评家共同探讨。
文化自信从何处来?
1
文化是人对自然规律不断认知的提炼和总结,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思想的传递和延伸。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从全球范围来说,提倡和树立文化自信是有强大文化根基的。但是,必须客观提出的是中国目前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并非是文化强国。那么,不管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社会个体层面,针对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强国方针的提出,更需要上升到全球的文化视域才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
尤其是近段时间国人强烈抵制“圣诞节”和抵制某些西方文化现象的出现,网络媒体上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莫衷一是,文化自信的认识尤显得格外重要。需追问的是,这是加强文化自信吗?文化自信该从何处来?
文化自信首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理认知,带有主观能动性的心理认知。它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认识,才会从主观能动性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从而达到实现个体和民族的文化创造性。
2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更新。
传统文化从文化内核上讲,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集中体现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科学精神。
传统文化传承到现在,它并非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在随时代不断更新。这种更新只是活态化的更新,而不是推翻重来和否定更迭。因此,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封闭形态,是原有文化基础之上的继承、弘扬和发挥,并且带有一定的民族特征。
文化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传统文化问题的存在不代表陈腐要加以摒弃,尤其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客观认识和对待,如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
3
二是文化全球化的共融性和包容性。
文化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地自觉打破隔阂,逐渐走向融合。
这股潮流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洪流,已经势不可挡。开放包容已从需要走向必然,是促进一个国家文化快速发展走向高度文明的前提条件。文化逐渐从区域性走向世界性,形成为全球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兹洛宾.洛特曼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有任何现实的机会成为普遍通用的文化,而使所有其他的文化服从自己。
换句话说,文化的多元性是永恒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包容性是首先走进文化共融和世界高度文明的门票。抵制西方文化从文化认识上讲,狭隘民族主义的自闭体现,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4
三是差异性文化客观存在。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各具形态的,有各自的人文特征和民族心理结构,即存在着差异性。
承认差异性,并非是认同地域性优劣、不平等或区分文化等级,而是走向“多极文化”“多元文化”的可能,是世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经通途。不同的国家、民族,相异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但皆可以有相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而共同维护人类文化价值而趋向一致性。
潘天寿认为东西方文化是两座高峰,并要拉开距离。东西方文化是两座高峰即是承认其相异性,而拉开距离便是认同“多元文化”的存在,而最终走向艺术价值的一致性。
5
四是文化冲突的客观认识。
在世界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的今天,各国各民族文化呈现主动融入世界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客观存在。尤其世界政治格局影响下,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在文化各不认同或过于膜拜的两种情况下,华夏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是极易出现的。这两种认识皆是对文化心理的固化或对本民族心理的自闭体现。
此两种中心论皆可以认为是对文化冲突的进一步激化,此文化自信其实是对他方优秀文化的排斥和抵制,无法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而实现普世价值,反而使文化发展之进程变得更为艰难。
文化自信从何处来?文化自信最终又走向何处?文化自信既是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彰显,也是推动世界文化的文明进程,它应该超越政体,超越国度,最终走向实现全人类文化共融共享之价值。(作者 黄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