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主编
近几年来,当代艺术界出现了手稿热的现象,面对这个情况,我想强调,手稿的价值在于研究。这里我们首先要区分,作为艺术家创作研究资料的手稿,和作为展品手稿它们之间的区别。当然,任何东西都可以拿出来展示,但是,手稿原初产生的动机本身不是为了展览,而只是创作的准备。手稿只是创作过程中还没有完善、成熟的东西。现在美术展览多的是,为什么我们有兴趣做手稿展,就是为了更好的研究艺术家,研究他的创作,展览本身不是手稿的目的。
那么,对手稿而言,研究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私密性、真实性、过程性。
1、私密性
我在合美术馆方立钧手稿展研讨会有一个发言,我认为手稿相当于艺术家的内裤,它原本是不打算给别人看的;那么后来为什么手稿也成为展品了呢,这种现象相当于“内衣外穿”。好比日记,它是私密的,但有的人把自己的日记当正式文章发出来,甚至有日记体小说,其实,在这个时候,日记的私密性就已经失去了,只不过是借用了日记的形式,真正的日记应该是私密的。手稿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私密性,它暴露了许多艺术家密而不宣的东西,它属于创作背后的东西,细读手稿,可以更深地挖掘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这里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现在手稿展很热,有些艺术家会不会想,我去画一些手稿来展,如果这样,就失去了手稿的意义。这和编一些日记来发表没有什么两样。
2、真实性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重视手稿展?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动机来自对于真实性的需求,我们很想知道这个艺术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他正式发表的作品以这种方式发表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修饰和遮掩的过程,我觉得唯有手稿有助于我们更好、更真实地揭示一个艺术家的心理状态。
艺术家、文学家有一个特点,当他们自述的时候,常常说谎,编造一些东西。
前不久看到了莫言的一篇文章,他说到了三岛由纪夫,说他很多言论是自己编出来的,是骗人的,就像大多数作家的自述是骗人的一样。莫言说,问题的悲剧在于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总是过分的相信了作家的话,其实作家掺了很多的假话,掺假最多的当然是作家的自传性文字。现在很多所谓口述史的历史研究,在严肃的历史研究看来,这种所谓口述、回忆都是有意识地选择,掺杂了大量水分,不足作为信史。作家、艺术家的真面貌除了在作品中寻找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原始手稿,在手稿里才可以呈现出他最原始、最初的动机。原始记录和事后编造出的种种说辞完全不一样。
3、过程性
手稿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体现了过程。对艺术创作而言,有过程和没有过程可以区分出严肃的创作和瞎碰是完全两样的。如果只从结果看,特别对观念性强的作品来说,往往看不出太多区别,但是如果揭示过程,二者区别就很明显了。过程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上下文,思维的逐渐完善或改变,没有过程就不足以证明你是一名成熟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我们所谓的学术性,或者说研究性,就呈现出来了。
当然,研究过程,要区别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一些强调偶发性、即兴式的当代艺术,也许在当时,看不到推敲、演进的过程,但是,在这种仿佛是灵光乍现的创作中,仍然有过程,只是,它不是手稿意义上的过程,而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并没有用手稿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三点,就是我所说的,手稿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
隋建国参展作品
从“盲人肖像”到“手迹”(部分) 2008-2017
《盲人肖像》手记 20.5x13cmx10
“盲人”泥稿 高12cm 喷绘 78x109cm 2012
正在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第一回)—艺·凯旋画廊十周年特别展》
策展人:鲁虹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首字母排序)|方力钧、傅中望、马六明、宋冬、隋建国、王广义、徐冰、尹秀珍、周春芽、张晓刚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25日-2018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