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郎绍君:关于中国画的几点认知校官碑:厚重古朴 方正峻伟粗犷之美:梵高笔下的蒙马特山​史立新:从社会角度探讨中国动漫的发展看张大千的集古大成与鉴定收藏叶喆民:汝窑窑址发现认定第一人原稿《四库全书》亮相国家图书馆工美大师姜洪亮:将内画技艺传承后世“灰色地带”当代水墨四人展将于2月3日启幕安徽盛唐迎春艺拍即将举槌北京诚轩拍卖2017年不容错过的拍品张晓锋:版刻生活-中国民间版画在传统叙事与当代文化建构之间零海拔——浙江新锐艺术家联展即将开幕从石涛等手卷中看古代文人的雅集两个年轻人的目光双个展于芳草地画廊展出《过年》2018年杨冬白雕塑展明日开幕旁滨、王海龙作品巡回展广州站26日开幕莫尼克·罗林斯:“东方之诗”个展北京开幕以文物看文明 以文明扬自信寻梦新语境-庞黎明水墨肖像展亮相七月美术馆走进新时代 再赴新征程-艺术家到人民中去作品展在西青区文化馆开幕大悲禅院智如法师做客竹间书院 讲述“智慧人生”时代丹青-天津市政协人物画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作品展在天津美术网艺术馆开幕张佩钢画集《行深般若》付梓 饶宗颐大师题写书名天津知方书画院揭牌 著名书法家张长勇任院长滑寒冰水彩画精品展第一回“写生印记”在颐和艺述空间开幕“春润丹青”中国扬州八怪研究院天津院走进东丽文化惠民“灼灼其华—戊戌迎春·津门六家书画展”在天津空港文化中心开幕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天津书法家小分队走进天津机场边检站送福迎春“天津二JI”纪振民、姬俊尧荣获2017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座谈会举行水墨抒神韵,写意蕴精神-青年画家王盟2018年台历闲情偶记-张耀来2018年台历欣赏 “君子同心—陆福林、张法东师生艺术展”在秦皇岛臻舍艺术馆开幕 水墨抒神韵,写意蕴精神——青年画家王盟2018年台历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郎绍君:关于中国画的几点认知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1-18 16:23

  

周思聪  负薪图  纸本设色  41×48厘米  1990

  一、中国画的演变

  中国画的时代性演变,取渐变方式,而不取“断裂”“突变”的激进方式。在激进主义者看来,艺术须不断翻新,不断以“改朝代”的方式求得“进化”,否定“有常有变”的古训,只要“变”不要“常”,把革新与保守视为优劣甚至善恶之争。这种观念,从20世纪盛行以来,至今不息,对中国画的变革造成了长久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画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迄今所见的有关解释,譬如它的内容、范畴、结果、实现方式等,都带有不确定性。中国画是一种经典性的传统艺术,它的“现代性”不能以否弃其传统特质为代价,我们迎接多元文化世界的到来,但庞杂的多元是以现代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不能把“现代性”的追求变成对西方化的追求,以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标准衡量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现代类型

  我把现代中国画归纳为三大类型:“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三分法的前提是,承认多元现实,提倡和而不同,对不同类型的中国画采取有区别的态度。传统型是中国画的源头与本色形态,它坚持笔墨方法和传统风格,以“移步不换形”的方式演进:“移步”即演变发展,“不换形”即不改变它的基本特点。泛传统型是中国画的现代变异形态,它广泛借鉴,形式多样,适应现代接受者的需要,一个多世纪以来,已演为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形态。非传统型是中国画的极端变异形态。它追求新异和观念化,跨越中国画边界,但仍使用水墨材料。三种类型在表达现代人趣味、感觉、思想有不同功能。应当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立和结构性的平衡。

  

陈半丁  世界和平 一手造成  纸本设色  42×34.5厘米  1952

  四、中国画的语言

  中国画使用造型、构图、色彩等绘画共有语言,以及独特的个性语言:笔墨。笔墨与共有语言融为一体,但又相对独立。出色的笔墨渗透着精神,是中国画风格、韵致和格调的主要体现者。清代以来,出现过将笔墨孤立起来的倾向,20世纪以来,又出现过否定笔墨的倾向。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中国画,对于笔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艺术批评应区别对待。笔墨相对恒定的因素是“力感”和“韵味”——勾皴点画形成的“力的样式”和感觉,但其具体的程式、风格与方法,则因人而异。出色的中国画家能把握各种各样的力感,用它们表现对世界的丰富感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画形成了一整套把握“力感”和“韵味”的方法和标准,如“一波三折”、“力透纸背”、“刚柔得中”“平、留、圆、重”等等。在中国人创造和欣赏笔墨的过程中,又将“力感”“韵味”与中国文化对生命、对道德情操的认知融为一体,使其从单纯的生物性感觉上升到人性的感觉、文化和道德主体的感觉,从而转化为标志着作品精神价值的“格调”。黄宾虹批评明代绘画“枯梗”,清代绘画“柔靡”,批评笔墨的“江湖”气与“市井”气,就是把对笔墨“力感”“韵味”的形态分析上升到了精神价值判断。今人的价值观念与古人有所不同,但一些基本的价值要求是必须坚持和保留的。我们能够抛弃“刚柔并济”,而去一味追求“柔靡”“枯梗”“江湖”“市井”吗?这不只是笔墨的要求,更是人性的要求、审美的要求、中国人文传统的要求。古人把和谐悦耳的声音谓之“韵”,如蔡邕《琴赋》说的“繁弦既抑,雅韵复成”。音乐、文章如此,笔墨也如此,是有生命气息的。传统美学用气韵、情韵、神韵、高韵、远韵形容人与艺术,除了音乐性这一层意思之外,还泛指风度、气度,总之,是指有节律的生命状态、生命活力、生命情致。汉末魏晋时代有品藻人物之风,后来把品评人物的方法与语言用到品评诗文书画上面。“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讲的是笔墨的“力感”,“气韵生动”讲的是“韵味”,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国画的接受,向来强调一个“品”字,“品味”、“品鉴”、“品赏”、“品评”、“品藻”等,都包含着评论、鉴识以定其等差的意思。“品评”对象的“力感”与“韵味”,特别是笔墨的“力感”与“韵味”,靠鉴赏者的审美经验、直觉和相关知识,是一个十分微妙的“以灵致灵”的过程。如果说笔墨的“力”偏重说阳刚之美,“韵”就偏重说阴柔之美,用当下的话说,就是既要视觉冲击力,又要丰富性、微妙性;有力量,也耐看。因此,笔墨的“力感”与“韵味”以及它们的恰当关系,在今天也是需要的,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当今的中国画,有一味浮躁、粗暴的,也有一味甜俗、艳俗和柔媚的,完全可以从把握“力感”与“韵味”的角度加以批评和研究,看它们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加以改进。总的来说,画家对笔墨“力感”与“韵味”的理解与把握,靠鉴赏力的提高,靠对传统绘画的深入把握与感知。20世纪中国画教育最大的缺憾之一,就是忽视鉴赏力培养。

  五、中国画的精神追求

  传统中国画因为受政治制度、时代环境和古代隐逸思想的影响,重视描绘自然,多表达无为、平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传统人物画则缺乏对人和社会现象的直接描绘,较少描绘与表现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宋代以后,人物画日趋衰落,不仅题材单调,画法技巧也相对简单。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物画借鉴写实主义画法,得到很大发展。但在很长时期,局限在只能“正面描写”、只能“创造英雄形象”的框架里,画家缺乏选择题材、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创造个性风格的充分自由。人物画家虽空前增多,造型能力也空前提高了,但作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现实主义蜕化为粉饰主义,人的形象大都被脸谱化。改革开放后,否定了政治工具论,画家获得了描绘与表现的自由,但这并没有必然地把人物画带上一个新的境界,并没有使画家自觉地重视对现实和人的深度刻画,自觉地去挖掘人的丰富性,许多作品陷入空壳化的表现主义和唯美主义。我们还缺乏对人物画创作历史的深入反省,艺术重新市场化以后,画家受到只求感官满足的大众趣味的左右,把聪明才智投到包装、造势、提高知名度和画价的追求上,在物质生活上相互比拼,作品却止于熟练,止于风格化的重复而并不用心用力于艺术素质、修养和质量的提高,如此等等,都是需要“建设中国画”这个大课题认真面对的。总之,中国人物画创作应当直面血肉人生,不回避表现复杂的人世和人性,不回避现代人的焦虑、困惑、矛盾、奋斗,使它变得有歌有哭,有声有色,有优美有崇高,有形式创造有意义追求。为此,就要求艺术家具备独立洞悉人生的思想力,强烈的责任感,独特的视角,创造的激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者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8年第1期)

来源:美术观察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史立新:从社会角度探讨中国动漫的发展
• 以文物看文明 以文明扬自信
• 从兵马俑解读中国雕塑艺术
• 谁在推动最贵中国艺术品诞生
• 甲骨文与中国画的“金石味”
• 邵宏: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艺术观念
• 党培东:不容忽略画之贵“气”
• 从齐白石画作看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反思
• 海归艺术家能否玩转国内市场
• 3D打印技术对雕塑的冲击和影响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