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如果能从某个维度清楚地俯瞰平面的地球,最为高蹈和恣肆的人群大概是中国的艺术家队伍,还有有意或无意扮演“捧哏”的理论家(批评家),二者的体量总和足可傲视世界,博伊斯颇具争议和被多重解读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若是在中国也能产生回响的话,最贴切的无疑是其理念的表意化。
如今,艺术类院校争先恐后地扩大规模,非艺术类院校不断增设艺术专业,社会上各类艺术协会和艺术研究院春笋般地生长,再加上一些理论家和批评家借助媒体的鼓噪,推高了艺术灯塔的吸引力;更甚的是商业利益对艺术领域的侵蚀和渗透,商人和某些艺术家、理论家、策展人、鉴定师等艺术从业者勾肩搭臂制造的商业奇迹,激发了更广泛的普罗大众对艺术领域的痴迷和假想。
纷至沓来的人们将艺术这块原本并不富裕的领域拥挤得水泄不通、不堪重负,曾经属于小众群体的高冷行业呈现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表意化的繁荣,持续地膨胀着艺术者的队伍,将伟大的祖国筑建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艺术的“超级大国”。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许多商人与艺术从业者及爱慕虚荣的人群均为此而倍感骄傲和自豪!荒唐之处正在于此。
而此刻熙攘热闹的艺术圈时而像一个供追逐艺术的人群娱乐和挥霍的场域;时而像一台不停转动的印钞机,编织和助长着掘金者疯长的幻想;却扰乱和麻痹着艺术家的神经,虚拟和放大着艺术界波澜壮阔的幻象,挤压和侵占艺术纯粹性的空间,不仅将纯情的艺术守望者的梦想无情地碾碎,也将真正的艺术生长逼入更为泥泞的境地之中。
这并非盛世危言,他们的“艺术行为”制造的“艺术现象”不断地印证着“透过现象可窥本质”的真理。放眼看去,互相吹捧式的学术研讨会,不识毛笔和油彩的理论家(批评家)指点江山的文章和他们相互邀约的解闷似的艺术清谈,以及佯装高深却毫无功能的学术理论,某些教授玄而又玄却如梦呓或背书一般的学术讲座,艺术界之“大腕”“小腕”赶场子的抛头露面,镀金的海外巡展,挟洋自重的友情客串,以创新的名义生产的怪胎作品,靠模仿度日的书画创作,奔驰不停的拍卖场所的天文数字,林立横陈在大街小巷的艺术培训机构,等等,五花八门的荒诞现象缤纷呈现、目不暇接,将中国的艺术的指向以实现商业化为目的的泥沼。至此,艺术已从艺术的本体抽离,在与艺术相反的路上狂奔。
必须警觉的是,制造这些现象的是某些艺术家和理论家(批评家)!正是他们劫掠了艺术的纯洁品质和创造活力,抛下一地的狼藉污染着艺术的生态。而他们也在谋取利益的征途中几乎耗空了身躯,缩小和扯平了与附庸艺术为荣的人群的距离,成为逢迎艺术的人。真不知这样庞杂的队伍中的人们有多少在观注艺术的本体?有多少以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自称却游离于艺术之外?又有多少迷失和跌倒在牟利的途中?还剩多少胸怀雄心的艺术英雄在默默地坚守和苦苦求索?如此繁荣兴旺的表象下,艺术还有多少含金量?
鉴于此,我们只能做“将来时”的假设。假如这些以艺术的名义逢迎艺术的人所制造的这些艺术现象能够纳入当代艺术史的叙述,那么,这支庞杂的队伍之中最应该作为反面教材书写的无疑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顶着艺术的名誉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因为正是他们为了利益而放弃自身的责任担当,自我放逐、误导众民,和他们一起深深地伤害了艺术本体,拉低了艺术的品位和层次。
所以,时下的艺术界需要的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表意化膨胀后的强壮,而是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队伍自我瘦身和降温后的干净纯粹。瘦身和降温不是拒绝参与深入大众的艺术活动,而是纯洁艺术队伍的中坚力量——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自身,促使他们回归正常的体位,激发创造活力,回归健康的艺术成长方式。这需要借助体制的力量,也需要艺术英雄的引领,但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自身的自觉、自律和自我提升。
当下,随着开放的环境、频繁的交流、批评的深入、艺术受众意识的觉醒等积极因素的不断扩展,为我们艺术队伍的瘦身和降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艺术英雄的出现,与迷途知返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合力拯救和重塑当代的中国艺术环境!(作者 黄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