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传统与当代的互撕历朝历代没有间断过,在这种撕裂中,曾经的当代和创新经过大浪淘沙也成了传统。传统之所以是传统,取决于它本身的生命力,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所谓传统大部分是糟粕。所以,好的就是传统,传统就是在非议和唾沫中发展壮大的,犹如一棵大树,不经历风吹雨打是茁壮不起来的。
山水、花鸟,人物,历代文人墨客都在画,都画出了不同的“传统”,但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历代书画馆里看,看来看去,大多是画江南的山山水水,为何董其昌和黄宾虹是属于殿堂级的画家,我想,他们的成功主要是融会贯通、承前启后。风格不是突发的,是学养的水到渠成,有整个晋唐宋元山水笔墨系统的容量,也有消化之后的自我认识,这样的作品就是经典,是永远打不败的传统。
传统需要流变,时代需要鲜活的艺术样式,但传统与当代不该是对立的,应该是并存的,特别是在各种思潮交替的上海,上海有这个气度,包容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但我主张每个年龄段有自己明确的取向,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的画家,从小拿笔画画的,有绘画手感就不要被当代概念化的东西套住,放弃绘画,去追求一些自己驾驭不了的样式。周围好多画友经不住诱惑,十几二十年花在相对激进的探索上,忽视画外修养从而走火入魔的大有人在。还有就是当代性也有个横向比较的问题,我们玩的所谓创新是别人已经玩过的就没有意思,炒人家冷饭不如学习自己的传统。人生有限,艺术无垠,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最重要。
对传统无感的人对新的认识肯定也是不彻底的,他们看不到传统里优秀的东西,只有既定的成见,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传统是啥。看不惯传统也不愿去深入研究传统,在当代艺术圈里比比皆是。但在当代艺术范畴成功的艺术家,反而在用卖自己作品的钱去拍卖行收藏传统笔墨范畴的作品,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对传统误解的不光是搞所谓创新和当代的人。还有一种是搞传统的人,行画家也认为自己是传统,被人批评说他们太旧,他们说这是传统,把旧当做是传统是目前学术界最大的误区。还有那些把传统糟粕放大的人也认为自己在搞传统。
新确实有意义,但没有内涵的新就是流行感冒,很快患上,很快痊愈。我们需要历久弥新、以古为新的新,当然这是颇有难度的,正因为有难度,才会有价值。把新作为偷懒的借口说是创新简直贻笑大方。君不见现在的好多创新浅薄无聊、满目疮痍。
批判也是有意义的,弹药建立在了解透彻的基础上,批评任何一样东西不能带着情绪化的偏见,不能站在小圈子看问题,不能在画室里充大王。整个生态要检验你的作品,展览就是擂台,但最能检验作品质量的还是美术史,你的作品50年如果还能看下去就是好作品。想当年新文人画、当代水墨多么热闹?但现在回看,有几幅画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我看屈指可数甚至全军覆没。
如果作品无内涵,没有绘画性,时间久了,当时新的会沦为旧的,当时有质量的旧反而是新的,这就叫以古为新。所以传统不等于迂腐、保守、固步自封,传统是曾经的活力。当代和创新不等于装神弄鬼、瞒人欺己,当代也要建立在传统和美术史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聪明人能在传统里看到鲜活的成分,修养弱的人只看到图式和风格。研究传统笔墨的多看看欧美近现代,搞当代的多跑跑博物馆。
艺术家首先是个学问家,而非技术上的发明家。艺术不是发明创造,艺术是修养满溢。(作者 吴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