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的饾版印刷是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并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版画技法。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一种或几种颜色分别雕在数块小版上,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作品。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饤饾”,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饾版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与历史环境中才被发明出来的技法。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简便又实用,就像我们祖先发明的筷子,简单到了极点,却又无所不能。
一、技法之源流
一种艺术方法的成熟,是由历史上诸多事件合成的,饾版技法在中国的发明和使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追溯饾版的来龙去脉。
(1)篆刻,兴起于先秦的篆刻是在石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好反相的文字或图案,沾上印泥,印在画或字上。图章印于纸上,以章就纸,画家们拿着印章在画上移动,寻找最恰当的位置。可以说篆刻包含了饾版印刷的基本原理:纸不动,章(版)是可以移动的。
(2)活字印刷,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一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活字就是把整篇的文章分解为单个的字,再按文章的内容排列组合。1965年,浙江省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的《拂说观无量寿佛经》印刷残片,经文按回旋形排列。初步断定为宋泥活字印品。 这种把单个的字在版面中自由组合的方法和饾版印刷印刷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是饾版印刷的雏形。
(3)彩色套印。元至元六年(1340年)中兴路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其中经注和灵芝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古书中最早的套色印本。其经文是红色,注解为黑色。 它的印法是用一块版上涂上两种颜色印成的。
大约公元1602年——1606年之间,徽州有了分版套版的技法。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套版印刷法就传到了湖州的吴兴,吴兴凌闵两家出版了大量套印的书籍,风行全国。 套版的方法是将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版来套印,也就是分版分色。
(4)花鸟画风格的变化。中国花鸟画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时期。 有大片空白的写意画风,使得以复制为主要任务的版画自觉地去寻找更简便、更经济和更高效的方法。无疑饾版是最适合印制有大片空白的画面,而且即节省板材又提高效率。
通过以上四点并结合时间顺序来看,我们可以确定饾版印刷的技法是篆刻、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技术的延续;同时,在明代写意花鸟画风格变化的影响下,在明末出现了饾版印刷。
二、饾版水印的高峰
在饾版和拱花技法成熟后,中国的版画史上有四本版画书籍,集水印饾版之精华,是中国版画史上伟大的作品。
1、《萝轩变古笺谱》
1963年在浙江嘉兴发现的彩色套印本《萝轩变古笺谱》,是中国饾版水印版画的一次最重要的发现。此本原为海盐张宗松清绮斋旧藏,著录于《清绮斋书目》,为天启6年(1626年)金陵吴发祥所刊,共有画诗、筠兰、飞白、博物、折赠、雕玉、斗草、选石、遗赠、仙灵、代步、搜奇、龙种、择栖、书稿等类图178幅,绘写工致,色调和谐,镌刻劲巧。
之前的版画史都认为中国最早的饾版、拱花技法是在1627年,胡正言完成的《十竹斋书画谱》,《萝轩变古笺谱》出现后,这个时间提前至1626年。
2、《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
尽管《萝轩变古笺谱》比《十竹斋书画谱》早了一年,但这不影响胡正言对饾版水印的贡献。
南京的十竹斋是胡正言居住的斋名。退隐的他除了“研综六书”等清雅文事外,他的毕生精力都放在经营水印木刻这一事此上。“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胡开始制墨造纸。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作手刻印《十竹斋书画谱》,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成《十竹斋书画谱》刻印发行。清顺治二年(1645年),《十竹斋笺谱》书成,顺治四年(1647年),《印存》初成发行,顺治六年(1649年),《石谱》刻印成书,入清以后的数十年间,胡正言一直不断地印刷出版各类书籍,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无疾而终,安静地逝于十竹斋中”。胡正言在水印饾版方面的贡献无人可及。
3.、《芥子园画谱》
清代的《芥子园画谱》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本影响巨大的作品。
清初戏曲家李渔之婿沈因伯,得到明李流芳课徒画稿后,请寓居金陵的嘉兴籍画家王概增绘编辑。画谱稿成时,李渔正养病于杭州的吴山,沈因伯从南京赶来,持此谱请他翻阅。当时李渔拍案狂喜,认为这是“不可磨灭之奇书”,如果不公之于世, 便是“天地间一大缺陷”,于是“急命付梓”。康熙18年(1679年) ,完成镌刻。因为镌刻于李渔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故称《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美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美术教材。从康熙年间流传到现在,版本众多,无法统计。
4、《北平笺谱》
饾版水印自明代以来,不断完善和提高,到清末至民国初的水印笺纸也显出新的气象,《北平笺谱》是由鲁迅和郑振铎合作而成。当时由郑振铎在北京搜购笺纸,寄到上海的内山书店,再转交鲁迅。鲁迅从580种笺纸中选出340幅。 编为6册。随后,郑振铎便和各家印纸坊联系,请他们找出版片,每种印一百张。《北平笺谱》第一次印了一百部,每部都由鲁迅和郑振铎亲自在版权页签名,是集民国时期饾版水印之大成,尤为宝贵。
三、新中国饾版水印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保留、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事业,对濒临倒闭边缘的荣宝斋投以资金,加以扶持,先以公私合营,继而全归国营,棣属国家出版局直辖,频临倒闭的荣宝斋从此获得新生和发展。
五十年代,为了弘扬民族艺术,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分别派教师到荣宝斋学习传统饾版艺术。汲取了民族传统中的精华,依照现代艺术审美进行创作,推动了中国版画的民族化。
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派出夏子颐和张玉忠两位老师到荣宝斋学习传统水印版画。夏子颐回校后创办了西湖艺苑水印工场,同时在版画系开设水印木刻课程,为水印版画培养人材。中国传统水印版画通过教师们的改造进入美术学院,成为现代版画中的一个新的版种,也为以后水印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此,水印版画创作生气蓬勃地发展起来。
中国的版画家们经多年努力,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在老一辈版画家辛勤探索的园地上,青年作者们也脱颖而出,他们不断丰富水印版画的语汇,使水印版画创作更具民族性和国际性。
“我国彩色木刻画具有浓厚之民族形式,作风健康、晴明,或恬静若夕阳之明水,或疏朗开阔若秋日晴空,或清丽若云林之拳石小景,或精致细腻若天方建筑之图饰,隽逸深远,温柔敦厚,表现现实或不足,而备具古典美之特色。推陈出新,取精用弘,今之作者或将有取于斯谱,” 这是郑振铎在一九五二年五月于《重印〈十竹斋笺谱〉序》中满怀深情的一段话,也是今天的中国版画家们肩负的责任。
十竹斋书画谱 南京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
明崇祯
《十竹斋书画谱》明崇祯南京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画彩色套印画谱。此部《十竹斋书画谱》为明代初版初印本,雕工已臻于化境,色彩鲜艳明丽而又变化微妙,绘刻精美绝伦,线条细腻流畅,可谓唯美传神。画中细节惟妙惟肖,如鹰之羽、蝉之翼、虫之须、叶之脉等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版画无限接近绘本,又配有书法极佳的诗词题跋,谱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极有文人画的意境。著名美术史学者王伯敏先生曾评价“十竹斋佳制,画刻印三绝”。其色彩斑斓幅幅乱真,刻画技术之创新,图刻印染之精巧,是雅玩与学习之不可多得的巨帙,既可以单独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又可作为带有教材性质的范本,供人临习,是一部绝妙的绘画教科书。(文 /及章伟)
十竹斋书画谱
1985年刊印 朵云轩
群仙祝寿图 任伯年
2010年刊印 朵云轩
西厢记 明刻套色
1990年刊印 朵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