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观点: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的家国情怀
一些围绕艺术创作或艺术现象的评论,常有意无意将偶尔得之的艺术手法,归之于艺术家对哲学的长期参悟,甚至部分从事抽象绘画表现的现代艺术家,被描述为是受到某种意识的启发而萌生难以割舍的创作情感才有所突破,而完全漠视了实实在在于艺术家内心的创作情感,即“家国情怀”这一表现主题。
“家国情怀”成为20世纪众多艺术家自觉的创作主题和抒发个人艺术情感的精神家园。比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创作的让平民百姓欢喜的花鸟画作,它们多在传统题材中难觅踪影,如“蟋蟀、蝌蚪、蜻蜓”等草虫及老鼠,画境却轻松活泼,满是灵动情趣。画里画外都是他追忆当年所经历的乡间美好,而其中对一草一木的深情致美,则避免了老一套的简单重复,平淡天真的艺术所为使得其写意花鸟画有了开拓性的发展。
来自家山风物的画面,构成齐白石写意花鸟画艺术的价值所在。当年较早的一批曾游学于欧洲,受之于西洋文化艺术熏陶的艺术家,与齐白石不同。如果说齐老先生50岁后在艺术追求上的吐故纳新,是从一种符合中国百姓文化生活的审美图式出发,“俯察品类之盛”所映射出别致的审美境象,那么,另一位抽象画大家赵无极则通过拓展出个人的艺术语言,构筑起别样精彩的画面。虽无清晰的具体形象,却依稀可辨是来自个人对家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他之所以借助流行于现代艺术形式的抽象绘画表达艺术理念,又企求与当时的西方抽象画家艺术取向有所不同,但这一切更在于“人在他乡”的一种不忘家国的情怀所致。画家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如山洪爆发式向观众构造不同的抽象画境,虽然画上的调子一片秋风萧瑟,却突显一种“仰观宇宙之大”的精神情怀,赵无极先生对于抽象绘画语言的大胆探索,以新的手法创造出内涵精深、境界高超的理想化审美图式。
赵无极油画
张大千先生早年曾以精细或粗放的笔法,模仿古代时期不少的名家画作,而在他艺术生涯中较有影响力的恰是巨幅创作《长江万里图》。自中年远离故土,大陆便成了他梦里的家山。他以创作巨幅山水画面去展示那一段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在这幅气势万里的山水画面上,以其雄健苍劲的笔力,泼洒出变化丰富的墨色,无不让人感受到“体百里之回”的艺术容量,无不勾起海外游子“故国神游”的精神感受。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位艺术家能够突破以往表现模式的束缚,而进入一种自由的绘画境界,既不是借鉴他人也不是靠自身长期形成的手法,恰是家国情怀让他魂绕梦牵,化作艺术激情促成个人表现图式的“大逆转”,达成形式上的新突破。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局部
家国永远是一个关乎生命意义的人文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一直有叶落归根之说,无论人生道路何其漫长曲折,事业发展到何等辉煌,家国、故土永远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上可对民族历史的追本溯源,下以应眼前的现实社会生活,这画里画外都有一颗深藏于艺术家内心的精神感动——对家国的深深念想。正是守护着这一份情感,才有了文化艺术长廊中琳琅满目的画作,如傅抱石、潘天寿和李可染等一批成名于20世纪的艺术大师,他们不断以笔精墨妙去图画大千世界的自然风貌和状写个人的艺术风格。
我以为,只有对家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情怀,才能撑起艺术家的创作天地。探讨20世纪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更需要强调家国情怀这一深植于艺术家精神家园的表现主题。在走向开放的现代进程中,文化领域中的多元艺术观点催生不同的价值观时,难免有光怪陆离或莫衷一是的艺术思潮干扰着人们的正常艺术思维,也难免出现一些言不由衷的是是非非,那么艺术家在面对如此纷扰的时候,更应守护着家国情怀,使自己的创作特点“任性”至深地发挥出来。
作者:潘丰泉(潘风全),闽南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院学位委员。1987年7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1年1月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应《美术报》之邀,为“新青年”美术活动推荐人之一,曾获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中国画及插图作品分别参加了多项全国美术作品展,并有工艺雕塑设计经历,出版个人画集及合集10余本。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湖北美院学报》《天津美院学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中国美术》《国画家》《美术报》《中国美术报》等专业刊物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参加“新世纪-徐悲鸿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写意笔墨·中国画教学”,“在地文化与国际性·原色·风情”,“意似神足-沈耀初花鸟画作品研究”,“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并收入论文集。论文《形者,乃神之精华》获“新世纪·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奖”金奖,《借鉴与转化:素描语言样式的渐变》获“首届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