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当前,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强,“国学热”方兴未艾。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早年持续的热潮中愈发兴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们对于中国画的认知、热爱和需求持续增长,原来作为象牙塔里的中国画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的社会需求。因此,中国画的公私办学规模正日益扩大,且朝着越来越普及的方向发展,这是令人欣喜的一面。毕竟,文化的繁荣应当建立在大众热爱这一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在已有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育之外,许多综合性大学及画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纷纷设置中国画专业,开班教学,一时竟蔚然成风。同时,私人办学也渐成风气,成为中国画社会办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公私办学共同构成当下中国画教育的总体局面,而其中也有不少不良风气,其社会影响堪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一个现象的热度,基本可以透析表面之后的利益,中国画教育繁荣的背后也是如此。了解中国画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画是寂寞之道,它曾坐过很长时间的“冷板凳”。中国画的教育,曾经也靠着极少数有着坚定信念和热情的人在薪火相传。如今,中国画教育受国家大力倡导,物质基础更为丰厚,在学院、社会中国画教育机构中,有识之士自不在少数,但也存在不少乱象,其中不少是通过国画教育来实现其“上位经”和“生意经”的目的。我们也甚为担心地看到,中国画教育正在朝着一个离中国画之“道”渐行渐远的方向走去,纵有有识之士呼吁,也难免裹挟其间,难有作为。
充斥各地的令人费解的“美术考级”和“国展班”,在普及繁荣中国画教育的同时,其结果也令人堪忧。 供图/许敦平
先来说说中国画教育的“上位经”,也就是中国画及中国画教育的行政化。国内民众普遍都将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水平的评判标准归于行政级别的高低。从国家到地方,从中心城市到小城市,这种认识决定了“人才”的去留和“江湖”的大小。行政化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将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相混淆,很多项目和展览往往以某些官员的级别高低来评判其项目和展览学术级别的高低,展览的规模和水平也以出席的官员级别和人数来炫耀和评定其所谓的学术影响。官员充当评委及学术带头人,甚至成为跨领域的学者和领军人物,由此可知其影响:在各种展览强大的指挥引领下,人人沦为书画选手。而由许多展览及各种比赛形成的某种跟风和千人一面的现象,使许多作者追求技术和制作从而丧失了中国画最重要的核心和精神:文气与写意。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使得画家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系统与核心,而平庸的艺术观念也使得画家在创作中未能思考中国画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一些空谈笔墨、投机钻营之徒,往往曲解“写意”的内涵,丢掉了传统文人精神的“写意”精髓,陷入粗鄙和庸俗,混淆了视听。
中国画教育的行政化、等级化、学术表格化也使得学术变成行政管理之下的一份量化的统计数据。许多美术院校的年度科研成果公布栏几乎是在各级展览评比中获奖的名次,而且获奖的含金量以国家、省级、地方的行政区域逐级区分,这本身就有悖于中国画教育注重人格以及中国画综合素养的倡导。行政化和中国画教育缺乏自身的评判标准造成当前书画家普遍不重视学养,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国展机制强势,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中国画教育的高等院校对于学术素养的认定和评判缺乏独立机制。某些展览的艺术样式和“创作”观念的流行非常不利于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发展,而艺术院校对于学术成果的评判认定,往往也把全国各类展览的成绩作为依据,从而导致学院的精英价值观念萎靡枯竭。同时教育职业化也把教师、画家职业化,画家在技法方面不断追求专业化的同时,其文化修养出现生疏乃至荒废的趋势,这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再看中国画教育的“生意经”。教育产业化使教育变得急功近利,私人办学或各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各种“名家班”、“名师班”不断出现,表面上学术繁荣、百花齐放,但暗地里互相倾轧,学术山头林立。学阀、学霸的出现也是当前中国画教育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以行政权力确立的学阀、学霸和山头,学生成为依附。他们一方面以牺牲大批后学者的灵性和创造性为代价,制造出一批又一批“面貌相近”的徒子徒孙。另一方面则因个人的失德与私欲的膨胀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最终丧失作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所应具备的素养和教育应有的宗旨。事实上,中国画教育的“上位经”和“生意经”是相辅相成的“名利二兄弟”,不管是博取上位还是谋求生意,客观上都有繁荣与促进中国画教育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喧哗之后的平淡和坚守,要甘于淡泊、敢于坐“冷板凳”。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我想这句话至少有几点是值得我们中国画教育者共勉:从客观上讲,中国画教育事业的繁荣须依赖社会群体量力进行,但真正的学术研究是独立的,中国画是寂寞之道,要拒绝喧嚣与浮华;中国画的研究和推进所依赖的是个人的实践创造而非其他,学者应当淡泊名利,做个“素心人”。
各种笔会的形式和水准影响着大众对中国画的基本认识 供图/许敦平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学院精神和绘画品格是支撑学院中国画教育的两翼。但随着社会进程的飞速发展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崇高与庄严被解构,人文精神与理想信仰日趋边缘化,给学院里的莘莘学子带来了强烈冲击。而面对层出不穷、走马观花式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根基未稳的学子们确实容易受诱惑。大学也受制于消费型社会和市场导向的一般性原则,成了实用性、直接性、短期性的培训班。学院精神是赋予美术学院以生命活力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它是经过历代艺术教育家的长期选择、积淀、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认可的理想与信念,是美术学院文化的最高境界;绘画品格是一种文化精神与意蕴的阐发,须经长期的学养积淀与修炼才能达到,是学院教学的精神追求。绘画品格的意义在于把经典的传统传承下去,并不断注入创新的因子,以一种高品质的文化内涵来构建美术学院的内部秩序,它与学院精神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我将二者理解为一种对待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的严谨态度,对形式和技艺的尊重,对绘画品格的孜孜追求,以及某种朝向经典的持续不断的有意努力。中国画教学必须强调学院精神与绘画品格,以严谨的教学体系建构昭示师古不泥的艺术教学至理,始终要求艺术实践必须表现自己在生活中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培养立足时代需求、具有责任感、能够真正弘扬中国民族艺术精神的艺术创作人才。(作者 许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