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岛湾涟漪 1968年 吕寿琨
20世纪中叶以后,多元交汇的文化语境促动了香港艺术家的追寻——如何让中国画在保持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与国际化的创作方法论以及香港本土的文化血脉相互融合?吕寿琨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以扎实的中国画传统素养为基础依托,试图将笔墨作为媒介从纯粹的艺术观念中剥离,以语言的张力展现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交织的艺术样态。在他的努力下,香港的“水墨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在传承与变革的进程中,香港水墨艺术跻身世界艺术舞台,成为香港文化一枚令人瞩目的标签。
尽管批评家皮道坚指出吕寿琨的创作“比85美术新潮时期中国内地的抽象水墨实验差不多要早30年”,但内地美术界对吕寿琨的认知却极其有限。日前,由中国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主办的“自我有乾坤——吕寿琨与早期水墨运动”展在京举办,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香港艺术馆挑选了51件上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吕寿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其扎根传统并突破中西藩篱的努力,全面而生动地呈现了吕寿琨的艺术脉络。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此次展览为内地公众构建了走进吕寿琨艺术世界的多维平台,不仅展现了吕寿琨的国学底蕴与国际视野及其推动现代水墨艺术的贡献,而且从侧面呈现了香港水墨艺术运动的发展。
碧裳红姿(国画) 1967年 吕寿琨
研习古画与“砌墙”
吕寿琨(1919—1975)出生于广州,1948年迁居香港,艺术教育启蒙于其父亲早年在广州开设的鸿雪斋书画店,在日常的耳濡目染和多位前辈艺术家如黄般若、赵浩公等的影响下,打下良好的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基础。但其真正走上中国画创作之路,主要得益于临摹自宋以来的中国古代大师经典力作,此次展览中就不乏传承传统笔墨的山水画作品,包括吕寿琨临摹吴镇的《渔父图》和倪瓒的《春风江亭》等等。
吕寿琨并不将研习传统绘画当成束缚,反而视其为创新的基础,喻之为“拆开一堵墙,再由一个一个砖砌成一堵墙”。点和线就是其中的“砖头”,它们本身已具表现力,艺术家需要掌握好才能创新。对于示范习作,吕寿琨提醒观者临摹古人作品的目的并不止于追求形似,同时亦须了解由姿势、运笔等部分组成的作画过程。当艺术家能够将绘画的基本要素挥洒自如且化为己用,运用古法就不会成为阻碍其艺术表达的桎梏。就此而言,吕寿琨就是一位可以运用传统笔法将香港的寻常风景转化为充满灵气的山水的画家。
急流逆舟(国画) 1967年 吕寿琨
绘画、寻禅、冥想
吕寿琨从1950年代开始探索西方艺术,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启发,促使他尝试结合不同的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来开拓中国绘画的新路向。60年代后期,吕寿琨开始同时朝干笔和湿笔这两种各走极端的风格发展。干笔风格是以浓墨和焦墨于宣纸上大笔挥写而成,而湿笔风格则是以浓淡相渗的泼墨和色彩所构成,最终成就了他独特的“禅画”。吕寿琨的禅画,基本是脱胎自大写意的泼墨荷花。此次展出的《禅画》系列作品,大多以浓淡、干湿和阔大笔触表达线条和块面,与画面的留白形成虚实对比,表征天地间虚实相生、万物生化的法理。而画中的莲花则象征纯洁不染,甚有出尘之意。
虽然这些“禅画”画面抽象,但抽象只是艺术家寻求超越日常经验之外的自我认知和内心平和的手段,而并非其目的。吕寿琨并不认为自己的绘画是“禅”的诠释,因为它不能被简单地放入绘画当中。对他而言,绘画类似冥想。因此,他的作品经常是其内心理念与普通观众之间的某种桥梁。在艺术史学者苏立文看来,吕寿琨的“禅画”独立于岭南派主流风格之外,将西洋艺术元素与中国道家和佛家禅宗哲理的结合,不仅引领了香港的新水墨运动,而且使水墨画走向现代化。
临吴镇《渔父图》 1967年 吕寿琨
独到的中西绘画观
作为一位将艺术看作普世表达方式的画家,不会英文的吕寿琨从未认为语言是一种阻碍。他通过阅读赫伯特·里德爵士的《艺术的意义》、萨姆·亨特的《现代美国绘画与雕塑》等著作进入西方艺术世界。他与画家李锡彭合作翻译了里德的著作,并阅读了1966年初版的亨特著作的中译本。他在亨特著作上所做的大量注脚显示,他不仅仅关注战后美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关心不同艺术家的目标与理论思考,并且对他们的局限之处做出回应。比如,杰克逊·波洛克经常会说的名言“我的绘画来自于潜意识”,在吕寿琨看来,这代表了一种较狭隘的想法,并不会带来不断的艺术创新。他认为灵感来自于古代大师的作品,而对中国古代绘画之贡献表示肯定的里德爵士也发表过相关观点。在古代中国绘画与全球当代艺术之间找到共同线索后,吕寿琨进一步指出,以谢赫“六法”为代表的中国美学观点,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对于现代艺术家都一样适用。他还认为,透纳是与中国“气韵生动”理念最为接近的西方艺术家。
凭借对古代画论及西方当代艺术的深厚认识,吕寿琨于1957年出版的著作《国画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绘画传统为现代艺术所用之道,弘扬了中国绘画的实验性。这在当时附和西方艺术的风气中可谓另辟新径。
“与一些现代中国艺术家不同的是,吕寿琨并非单纯依靠变换绘画技巧、媒介或题材来‘完善’中国艺术,他对于中国绘画历史发展的理解使他能够前瞻地展望水墨画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影响力,即一边以笔墨与前人切磋,一边放眼国际,展望未来。” 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馆长姚进庄认为,吕寿琨成功地将古代国画理论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建起一条连接中国及西方艺术世界的坚固桥梁。(作者 李亦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