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年来,总有一些热心人士呼吁“××进课堂”。这里的××,可以是书法、国学、民俗,也可以是京剧、二胡、年画等具体艺术门类,为保证效果还提议进重要考试。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
看了一些养身节目,感觉全民都缺钙肾亏。而一些自媒体发布的来跍明的资讯,打着官方决定的幌子言之凿凿说美术哪年进入高考,把社会搞得人心惶惶,以至于官媒不得不辟谣。某些人擅长对新闻及名人讲话断章取义,有则微信的题目是《马云:如果不让孩子学琴棋书画,未来30年将找不到工作!》乖乖!找不到工作,那买房买车找对象就更悬了,这是多么失败的人生呐!咋办?——赶紧让孩子报班啊!而细看讲话原视频,就可以看出有明显掐头去尾的痕迹。要不,还真以为马云转行做艺术培训了。
最近,看到媒体关于“大学美术”课的呼吁,我潜意识觉得全国大学最近开始缺美术了。咋办?——开课啊,而且如“大学英语”那样是人人必修的公共课!坦率地说,看到某些以课题研究呈现的文章说该课如何势在必行,我就看看“如大学英语那样”、“必修”、“必须”等关键词就行了,后面可行性论证的内容没有太多兴趣。原因也简单,无非是结合专业特点,指出所谓时代需要、学生成长需要,新时期教育转型等N条理由。但是,只要把文字里的关键词换成音乐、戏剧、杂技、表演等艺术门类再加上一些专业特征也大致能成立。也就是说,开设类似课程的合理性都存在。那么,“大学美术”成为全国近3000所高校数千万大学生的公共课,其合理性又在哪里?我可没能力去弄一个“大学艺术公共必修课不可行”的研究课题,就在某宏文后留言:当“大学美术”成为公共课后,然后是大学音乐、大学戏剧、大学书法、大学雕塑、大学设计、大学文学、大学建筑、大学电影、大学动漫、大学舞蹈、大学曲艺、大学新媒体艺术、大学艺术学、大学艺术概论、大学艺术分论、大学艺术理论与技法……
开设“大学美术”课,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现有高教体系有无通识类美术课?据我所知,我校文史类专业就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书画鉴赏、艺术美学、新媒体文艺等课,有专业限选也有全校公选,需强调的是仅为选修;第二,如果没开设或规模很小,有无必要如大学英语那样升级为全国大学生都必修?必修是带强制性的规定动作,一如大学里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师资配备、教材选用、专项建设经费等都有严格规定。可问题是,大学美术能与它同等重要?设为选修就不行?
当“大学美术”一旦成为必修,就再无选择余地,志趣相异者估计就会痛苦不堪。就我来说,高中的文化成绩还勉强但不喜欢数学。上世纪90年代初,美术高考有一优惠政策,即文考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我开始了自己的美术高考之路。当年考大学特别难,但我还算幸运仅两年就考上了。进了大学,如果以增强算账能力等借口,强行安排“大学数学”公共课,而且如同大学英语一样不过级就甭想毕业,我的内心肯定是崩溃的。我的一位老师当博导都快20年了,还常常梦见高考的数学题做不起,陡然惊醒后再无睡意。换位思考一下,当“大学美术”成为必修,那些喜欢数理化、艺术门类中只喜欢电影、游戏而最讨厌美术的学生,其内心肯定也是崩溃的。千万不要以为,这世界的人没上美术课就不懂美术身心残缺了。在古代,没有新式美术课,依然有创作和审美;没有思想理论课,依然有艺术理论。“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曾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们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比如,某网友的评论我也算长见识了,某校居然有“大学化学”这样公共必修的神课程,而“公饱私囊”是其评价开课单位环化学院的关键词,但从“公饱私囊”的用词看,显然系“中饱私囊”之误。看来,该学生的语文水平堪忧,应给他开一门“大学语文”的必修课。
就具体课程设置看。美术的画种含国油版雕连年宣,还有水粉水彩、素描、剪纸、手工什么的;艺术造型则中外有别,而且有抽象、具象与半具象之分;内容则涉及理论与技法、美术史与批评,画理与美学……这么庞杂的内容,教材咋编、课程咋教?考试,是技法为主,还是理论为主?而过关性的应试,对审美多元多样所谓“文无第一”的艺术创作合适吗?比如,绘画考试画成安格尔、毕加索、贾科梅蒂的风格,谁及格,谁又不及格?陈振濂在《书法课不是写字课》一文中尖锐指出:应试式书法教育造成的负面效应,就是培养出一代书法“叛徒”。这和起初推广的目标完全相反,南辕北辙。
如果大学美术真成为公共课,则可能将在中小学流行但备受争议的书画考级登堂入室,在大学中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有着流程性的教学及考试培训。甚至,每到考前的几个星期,高校的厕所会如期出现如“四、六级包过”的小广告,内容则换成“美术考级包过”。
其实,我赞成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的观点,美育是终生的,具体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大的部分。根据人的逐步成长,开初由建筑、雕刻、图画等优美的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完成,然后是小学校如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专属美育课程的教学,再由普通教育转到专门教育的音乐学校、美术学校,戏剧学校等,可以时时举行辩论会、音乐会、各种纪念会等去普及美育。不常在学校或已离开者,则由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馆、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动物园等专设机关进行社会美育。而“地方的美化”含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等,也是美育。这位教育泰斗把美育的过程、层次、分工说得相当分明,于今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看来,专业教育只是部分兴趣者的事,也没有让大学所有人都要完成公共必修的相关美育课程。而现在,专业与业余、课内与课外、学历与非学历的社会美术教育渠道是通畅的,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当然重要,但不能一味迷信课程教学,并以时代、审美等借口去增加大学生的额外学习负担,尤其是本科在总学分约180的学分制下各专业自身课程普遍压缩的情况下。
这几天,我给广告专业的同学上色彩课,这是专业必修课。可能是作业布置多了还是怎么,画室突然听到有“救救孩子”的说话声。在我印象中,“救救孩子”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经典呐喊,看来该同学的文学功底不错,其“大学文学”公共课可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