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书画文物修复是一门对专业、技术和经验都要求很高的学问。在一个修复项目的开展之初,首先需要对作品的材质、年份、画派、装裱方式等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复杂的修复项目,还需要对作品的微观构造、原有的修复状况加以检测,必要时还要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例如使用X射线荧光分析装置来确定材料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采用红外线摄影来观察绘画表面的色彩缺失和色彩叠压部分,通过显微摄影拍摄并分辨画作的纸张、画绢的纤维组成与结构,尽量使用与文物质地一致的修补材料进行修复。
在完成前期调查检测之后,实际的修复工作,例如制作浆糊、修理画心、染色托纸、装潢制轴等,通常以传统技艺为主。由于地域性气候条件以及使用材料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书画修复流派,以装裱为例,苏裱、北裱、扬裱、沪裱等不同流派在装裱形制、镶料选用、色彩搭配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修复理念上,传统的修旧如新的理念,因忽视文物的历史感,而受到质疑,最为著名的例子便是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大佛“千手观音”的修复项目。项目负责人最初的理念是“修旧如旧”,希望尽量保留八百多年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然而,在2015年修复完成之时,大佛却以一副 “金碧辉煌”的样子出现在观众面前,佛身被崭新的金箔覆盖,此项目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关于传统修复理念的热烈讨论。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进,国际文物保护准则中“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等修复原则逐渐被国内修复者所接受。针对书画文物的修复方法,南京博物院于2017年编写了《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一书,以实际案例分别对“保留原裱”“还旧处理”“重新装裱”三种技术路线进行了讲解和展示,修复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用适合的修复方法。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在文物修复、保护方面加大了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标准的建设,并于2014年8月出台了《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对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的修复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公布了文物修复资质单位的申请条件和方法。
2016年10月公布的我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可移动文物64073178件,其中包括历代书画文物1503066件,珍贵书画文物393109件。在可移动文物中有59.97%状态稳定,不需要修复;另有37.12%需要修复;以及1.81%,共计1134956件急需修复。目前,国有博物馆文物修复行业总共只有不到3000人,一个重要的修复项目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因此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
目前,民间的文物修复尚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然而由于书画收藏热度的增长,对书画修复的需求旺盛,手艺高超的修复师往往炙手可热。对书画修复的需求不仅来自收藏家、私人美术馆等收藏者和机构,还有拍卖行、画廊等商业机构,艺术品保险公司也往往倾向于采用修复受损艺术品的方法对投保人进行赔偿。民间修复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文化修养欠缺、科研能力较弱等现象,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也不利于技艺的广泛传播。2017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致力于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专业修复人才,以弥补此类人才缺口。(作者 孔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