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编者按:今年两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正式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也开始招收美术实践类博士,十几年过去了,美术实践类博士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博士”一词古已有之,但其意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在古代主要指博学之士,今天的“博士”更多是形式系统较为完备的学科学位,更重视的是专攻能力和研究深度。所授予博士学位者,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研究能力、建立成果的科研知识分子。虽然中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主要是参考西方经验,但在西方的学科建设中,美术实践类专业是不设博士学位的。美术实践类博士在设立之初,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在制度和学理的基础上有较为成熟的考量。因此,从设立之初到今天,质疑之声一直不断。那么,美术实践类博士到底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呢?是像目前学科设置中的博士学位一样,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钻研能力,还是仅仅在实践的绘画中取得一定的成就?而现实的情况是,美术实践类博士基本是以画画为主,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论文写作和研究上注定难以顾及周全。同时,在当下,以美术博士为招牌的各种展览也屡见不鲜,这也是美术实践类博士屡遭非议的一个方面,以此为噱头的各种活动,不仅不会让人对美术实践类博士形成良好的印象,反而会令人对当下的高校教育失去信任。
取消美术实践类博士是明智之举
我国高校目前的学位设置,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从西方学习而来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以私塾教育、家庭教育为主。那么,既然设置了学位,就必须清晰各个阶段要培养怎样的新型人才?培养的方针、方向是什么?它的标准又是什么?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些标准是混乱的,并不清晰。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过渡的阶段,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阶段,与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相比,改革开放后平稳发展的40年还很短暂,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相比相对滞后一些。习近平同志讲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分析得很正确,其实,高峰在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上世纪50年代,我国各项建设刚刚起步,但绘画、音乐、戏曲、话剧甚至电影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上世纪80年代,虽然时间很短,也曾出现过一些好的作品;但现在却很难说得上有好的作品。现在的教育问题已经不仅是美术的问题,甚至教师的品质都无法保证。如果一个国家教育发展不好,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才如何培养得出来,社会如何进步?
谈到美术教育,美术实践类博士的设置引起较大争议。在西方,大学里有博士学位,但都是针对理论研究的,比如美术史专业,而绘画专业并没有博士学位,只有本科和研究生,经过本科毕业创作的不断打造,一部分人的毕业作品已经成为他的艺术高峰,之后可能再难有所超越。当然大多数好的画家,本科的时候就已经不错,然后越画越好。作为绘画实践,从教学和绘画的自身规律来看,本科的基础完全够用。后来为何设立硕士学位?这其实是为了培养教员,画好之后有个很简单的文章,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分析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绘画专业设置博士学位之后,毕业时要有两样东西:博士论文和毕业创作。博士论文不同于硕士论文:第一,博士论文有10万的字数限制;第二,有规范的论文写作要求;第三,最关键是要在理论上有新的论点、新的见解。那么,对于画画的人而言,没有正规写作训练的经验,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画画的构思与论文研究也是两回事。画画人的博士论文我看过,有些人十分认真,马马虎虎能说得过去,而有的人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按道理讲,经过多年的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应该一级比一级要画得好,但实际情况却正相反。硕士是为了教书,而博士则要画画与论文两者兼顾,在短时间内,一个人的精力是做不到的。目前国内高校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到美院去教书都要有博士学位,甚至还要博士后。所以总的来讲,中国很多做法不科学,如何改进,需要审慎考虑。(作者 靳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