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说:“如今哪还有真正的评论家,都是些所谓的吹捧家。”每每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语,我都会告诉他们:“也许是你没有遇到,或者还不在人家的关注范围内。”
的确,有很多书画作者,其作品水平较低,压根就不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却敢自诩为名家大师,平日里接触不了几个真正的评论家、批评家,就敢信口雌黄,没读过几本正儿八经的评论著作,就敢妄下判断,甚至诋毁评论、抹黑评论家。
笔者只想反问一下他们:一、平时会经常阅读,及时给自己“充电”吗?二、敢不敢直面真正的批评,有没有那份胸怀和度量?
当下太多所谓的艺术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手艺人,有些连一般工匠的水平都不如。除掌握点基本的技法技巧外,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试想一个认知面、阅读面都极其有限,甚至连书(包括文艺评论方面的相关论著)都不看的人,怎么可能知道有没有好的评论文章,凭什么来进行判断?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纯粹地想当然,或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实事求是讲,当下文艺评论的现状,虽然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但随着互联网文艺评论生态的建立,这种现象在逐渐有效地得以改观。据悉,众多门户及专业类网站大都开设了评论栏目,且不乏有责任、有担当的网络评论家以及针砭时弊的好文涌现。而一些文艺媒体,如《书法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等,每期也均设置了评论或批评版块。
此外,近几年中央在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方面,也给予重要部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等组织,便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所特别成立的,为增强文艺评论力度,扭转不良文艺风气等,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当今自媒体兴起,针对文艺家及其作品,人人都可以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总的来看,文艺评论的现状并非像一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堪。
问题是,当今文艺领域尤其是书画界,普遍存在轻文重墨,甚至文墨分离的现实。一些书画作者不注重文学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大都只在技法技巧上下功夫,以致“玩技”“炫技”等现象十分突出。再加上很多所谓的“技巧派”刚愎自用,即便看到真正好的批评文章也往往视而不见,生怕被别人对号入座,看低了自己。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即“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怪。由于其作品不行,或在人品等方面存在问题,未被评论家们关注,他们大多用诋毁来发泄不满,并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引起评论家们的注意。而笔者要提醒的是,越是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就越没有出息,也越发不会得到评论界的认可。只有真正德艺双馨的实力派,才会被大家所关注和肯定。
此外,当今有一些艺术家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胸怀和度量。一些人表里不一,嘴上说希望大家多批评,但倘若真正对他的作品批评起来,却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哪怕是委婉的、善意的提醒和劝告,也不大能听进去。
还有一类人,任凭你去指出其作品中的缺点和不足,即便其心里认为你说得对,却依然我行我素,找上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理由,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来反驳你、推翻你,以证明他是对的,美其名曰发扬“个性”“风格”。
其实,真正的艺术家都懂得不能肆意诋毁评论。一方面,那样做对艺术家来讲并无任何好处;另一方面,只会暴露出自己的肤浅以及修养的欠缺和素质的低下。古今中外,举凡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尊重评论家。因为他们清楚,评论对于艺术创作,以及提高其学界影响、奠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性。只有那些无知者才会诋毁、抹黑评论,这类人将注定成不了大气候。(作者 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