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有人说王羲之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偏爱,不会有如此煊赫的名声。这并非全无道理。但如果没有王羲之,那么李世民的偏爱又从何谈起?这不是随意肯定与否定的问题。字须筋骨血肉兼备,方称完美;况且字既有内美(筋骨血肉),又有外美(气韵风神)。以此衡量,则王羲之、王献之能得其胜处,尤以大王为最。故王羲之为千古巨子,不是谁能否定的。
王羲之的生年,主要有太安二年(303)、永嘉元年(307)、太兴四年(321)三说。从现有的资料看,以第一说较符合实际。王羲之出身于两晋时期的高门大族——琅邪王氏。优越的社会地位,在门阀政治的环境中,对他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高处不胜寒,上层的政治斗争是险恶的。统治者不得不依赖王、谢、郗、庾等大家族,特别是王家,当刘曜、石勒兵陷洛阳,西晋政权岌岌可危之时,首创过江之议,为司马氏开启了东晋历史的新叶,而成为东晋政权最重要的柱石,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但由此又引发统治者与大家族之间、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比如永昌元年,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攻都城建康。包括王羲之在内的王氏一门险遭诛族之厄。这对王羲之这样的人心灵上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恐惧和压抑常常伴随着他。
王羲之有“右军将军”的威武官衔。其实他与人们想像中的将军相去甚远。他体弱多病,年少时患癫疾,一二年发病一次,成年后还是弱不禁风。我们可以从他传世的信札中发现他无数次的自陈病态苦状。他几乎浑身是病,“胸闷”,“心痛”,“胛痛”,“腹痛”,“耳手亦恶”,“诸患殊劣殊劣”,往往“大吐”,“沉滞兼下”,“烦不得眠”,“不得食”,有雨则“肿”“转遽”,有风则“举体急痛”,甚至连雾也得避开(“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真是“疾笃难下治”,“不知何以救之”;他在性格上又是内向、压抑、敏感的。比如,据《晋书》记载,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他与王述的矛盾最终导致他于永和十一年称病辞职,并留下了那篇著名的《告誓文》。文中说到自己的忧虑和恐惧:“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这与《兰亭序》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完全一致。不过,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性格,就是这样倔强自负,他决不至于像传世《兰亭序》中所说的那样,为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悲夫’‘痛哉’起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这恐怕与事实不符。而与王羲之同时的庾亮称他“清贵有鉴裁”,以及后来《晋书》上说他“以骨鲠称”,则还是比较切实的。
王羲之对仕途的不甚热衷,却是艺术史的大幸。当时,古朴质实的锺繇、张芝书法已不为世人钟爱,王羲之也曾自负地说:“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而当时的“名公们所写的字都是一种飞扬纵肆的、横七竖八的笔势和字形”(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王羲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突破了“古质”的隶书风范,以顺应“今妍”的历史潮流,又以扎实的隶书古法纠正了“飞扬纵肆”、“横七竖八”的时风。王洽在给他的信中称赞他“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锺、张”。他的“俱变古形”,具体地说,在楷书方面,他对以往的笔法作了根本性的变革,进一步摒弃了隶书笔法而趋向简化明快,从而为楷书的书写奠定了新的笔法规则的形态样式;在行、草书方面,他改变了笔画横平竖直、用笔起伏提顿幅度不大、风格古掘质朴的传统,而代之欹侧的笔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显得巧妙、生动,“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变化极为丰富。可以说,王羲之出,行、草书笔法才有了根本性的开拓。与这种笔法相辅相成的是结构上的遒媚紧敛,所谓“势巧形密”。这种“内擫”的笔画、结构,有一种蓄而待发的势、态和张力,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而字与字之间又有起承转合的映带,“状若断而还连”,既不同于古法的字字独立,又迥异于时风的纠结飞扬。
“右军俗书趁姿媚。”王羲之的新体固然不如锺繇、张芝书法那么古雅,但它顺应了历史潮流,因而赢得了崇尚华美的东晋人的普遍欢迎。当庾家子弟也学写这种新体时,庾翼曾教训道:“儿辈厌家鸡爱野鹜!”但他最终也不得不承认王字“焕若神明”了。
部分王羲之行书帖欣赏
1、《圣教序》节选
2、《二谢帖》
3、《孔侍中帖》
4、《丧乱帖》
5、《四月二十三日帖》
6、《足下家帖》
艺术家简介:
陆衡 1963年生,苏州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章太炎再传弟子。得林散之亲熏。曾任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2003年受聘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画家,东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国学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