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自2014年始,国家艺术基金持续资助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这对活跃在艺术创作一线、并正在艺术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年轻艺术家而言无疑是件振奋人心的好事。同时在引导我国当代艺术创作方向、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展示大国艺术形象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反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成果的“中国艺术新视界”系列巡展,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受资助的青年艺术家也来自多个行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展览中涉及现实主义绘画创作题材的作品与其呈现出的绘画形式语言创新让我感触颇深: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绘画语言创新的殚精竭虑,这是当代年轻人在艺术观念与实践之间进行的一次全新尝试,体现了青年艺术家对现实主义绘画创新的思考和创新精神。
现实主义绘画是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绘画流派,国家艺术基金为其在中国的新时代发展提供了学术性平台和创作上的方向引导。现实主义创作从来都不是炫耀技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坚持文化自信,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如何在这个时代坚守才是他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青年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讲述社会问题、表达社会现象时,艺术家往往都是给予图形联想意义,直接或间接表达,这种艺术感染对人的影响是深刻又持久的。如王志国的《归辞》,并没有用非常复杂的构图形式,也没有过分使用绘画技巧,而是用画面传递出的信息打动观众,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人们的归乡心切,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种文化反思较为深刻,值得鼓励。
杨可的《那年·那月·那日》描绘的是一群载誉归来的解放军战士,画中的他们稳健有力,充满力量。画面采用工笔重彩的传统手法,形象描绘生动典型,刚劲有力的军人形象跃然纸上,人物形象和疏密看起来极度自然;画面中出现了现代马赛克元素,这是作者结合时代创造的全新绘画语言,是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创新之举。作品整体传递了军人坚定的信念,作者用简洁明了的绘画手段和创新性形式语言塑造了甘于奉献、乐于吃苦,不怕一切困难的军人形象。
其次,青年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也十分重要。艺术家都是通过艺术创作来反映当下社会现象、同时关注个体命运走向。在社会化进程中,艺术创作应该对社会个体心理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向引领,现实主义创作肩负起批评和反映社会问题的责任。如柳秀林的《家园》就通过青壮年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反映了社会对留守老人儿童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文化反思承载了批判的色彩。当然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作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反映农民现实问题、引起社会关注,也体现了其人文胸怀和社会担当。
不论是对都市文化反思,还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应该既包括人类意识形态,又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特色;既要呈现现实精神,又能包括现实表现。让人们在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重新理解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些体验,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宝贵养分。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在中国画坛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作者 刘勃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