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草书 苏轼中秋诗
篆刻 那年花下
俞超,1988年生于杭州。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供职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兼任教师。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萧山区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Q:你为什么会选择书法?
我从6岁开始习书法。选择书法的理由在现在看来有点“文不对题”。当年我觉得学钢琴“不像男孩子该做的事”,后来进了书法教室,就没再出来了。后来有一次我来到中国美术学院,那里的建筑就似乎有种魔力,很吸引我,于是就选择了美院。
在当时,我们的追求很本真。美院对我的帮助很大,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大学入校第一节课,祝遂之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书法”。我说的是,写字的过程,会让我和将它其他许多东西匹配起来,书法就是进入一个了解文化、世界、人的一个窗口。比如临帖过程中,一开始很难进入,突然某刻顿悟了,打开了某种认知。认知世界,一开始是从文字,然后是可知可感的东西,这种认识能更贴近事物的真相。
Q:你是怎么理解书法的?
当朋友的朋友得知我以书法为生时,仍旧会觉得一个年轻人去写书法,是“无聊、没有意义、过时”的事。这其实是大众对书法“看似熟悉却并不了解”的一种状态。举个例子,很多人得知我是书法家后,第一反应就是问“你的字值多少钱”。这个问题总是让我感到有些尴尬,大多数人似乎都欠缺一些艺术和审美的素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切。
其实,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抽象和精粹的点。近年来,书法的含义已经拓展到很多行业,比如建筑、舞蹈等等,这些行业里都有书法哲学和理论的渗透。书法,早已不仅仅是写写字而已了,它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是艺术的一个门类。
经典的书法,是古人留给我们漂亮汉字的遗存,给了我们很多古代的点点滴滴。我的脑海中有一张书法的地图,把经典作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放在应该放的位置里。我的工作其实是去连接古人,这个完全不过时。因为一个有历史的民族,应该有人去做这样一个工作。人只有不断深入你的传统和过去,才能更清晰地知道你的现在和未来。
所谓艺术家,则应该是可以提出不同思考的人,可以创造美,给人们带来美感或者乐趣的人。而这两种人,并不需要把自己“装扮”成艺术家,只需要在心里时刻保有对艺术的尊重和理解就够了。
Q: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平时喜欢在晚上10点以后写字。因为那时候创作灵感更加活跃。有感觉了就写,有时候感觉来了挡也挡不住,全身都被“点燃”了。
这段时期,我处在一个无限的尝试、反思过程中。我做的是传统书法,原本这个阶段应该是出作品的时候,但我甚至没有固定的、批量的作品,像是处于一个“隐居”状态。以前,我对草书情有独钟,在楷书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工作以后,主要担任篆隶书的教学,发现里面也别有意趣,几年下来也很有收获。
关于创作,我想得比较多的是它的合理性。比如我们抄一首诗,在大众看来就是书法,但我自己心里会嘀咕一下:这就是书法吗?走向未来,寻找其他的方式。写草书的时候不注重原本的审美标准,更注重书写,甚至故意抛弃文字的识读性,或者在展示的时候,打破画心、画框之间的界限,让作品有一种延伸感。我不知道这样的尝试是不是具有正当性,但书法一定是要走向未来的。
此外,我还担任着书法教师的工作。今年夏天,我带的80多个毕业生刚刚毕业。目前的大学院校中,“学生像老师”的现象比较多,说到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希望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我也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