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水,是大家最熟悉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洗脸刷牙、洗衣服做饭,都离不开它。大自然中的雨雪霜露、江河湖海,说白了也都是水。
水本身是无色,也没有固定形态的,大家对水又这么熟悉,所以,绘画里的一大难题就是表现水。它那流动的形态,画得稍微不传神,就会被人发现。但水在自然界中又是那样常见,要一个画家一辈子不画水,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究竟怎样来画水呢?
许多画家选择的画水方法属于“衬托式”:江河湖海,都是要有个岸的吧?那我就不画水,在水的位置先留白,然后着力描绘岸的形态,让人认识到这是岸,岸边自然就是水啦。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之后,我只要再描绘几道波纹,或者干脆不描都可以。
元 倪瓒《容膝斋图》就是用岸上的树石房屋把水衬托出来的,倪瓒开创了一种常用的构图法“一河两岸式”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光影和颜色的变化来体现水面。这种画法在西方绘画中比较常见。
(俄)库因芝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
俄罗斯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法)莫奈 绿色波涛 1865年
再想想,除了这两种方法,似乎也没有什么画水的好方法了。但中国有一位南宋画家,偏偏不信邪,运用大量的线条,画了12幅不同形态的水,并得到了南宋皇室的肯定。
这位画家,就是马远。他的一组12幅描绘水的作品,被后人合起来装裱在一个长卷上,并起了一个直白的名字——《水图》。后人的题跋,几乎与12幅画合起来的长卷一样长。
先看个全景,后面有12幅水图的清晰版哦
在《水图》 中,马远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水之形态美感和体现出来的笔墨线条技法,都令人惊叹不已。
第一幅图现在只剩下一半,因此没有名字。透过画面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水面上吹来的阵阵微风。
第二幅图开始有名字了,“洞庭风细”。每幅画的名字由宋宁宗的皇后杨氏亲笔书写,旁边还有小字“赐大两府”,并扣上了皇后的印章“壬申贵妾杨姓之章”。“大两府”代指杨皇后的哥哥。
第三幅“层波叠浪”,波涛汹涌的水,又与上面温柔的洞庭湖水不同了。
寒塘清浅,只在左下角露出一点岸边,正在被水温柔地冲刷。
长江万顷,水面宽阔,望不到岸边。但经了马远的手画出来,即使没有任何光、影、树木、石头的衬托,我们也知道,他画的是水。
黄河的水又与长江不同。耳边有没有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秋水回波,你有没有望穿秋水的经历呢?
云生沧海,马远生活在杭州,想必目睹过大海的壮美。
湖光潋滟,湖上的水波又与洞庭湖上的不一样了。
云舒浪卷,光听名字就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晓日烘山,有山、有水、有日出。
细浪漂漂,原来浪花也有这么多的形态。
这十二幅图,每幅的尺寸都不大。均高26.8厘米,第一幅图由于经过剪裁,长20.7厘米,第二幅至第十二幅均长41.6厘米。画面虽小,而描绘出的水却给人宏大壮观的感受。十二幅画面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令观赏者玩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