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提起“吕敬人”这三个字,出版界几乎无人不晓,他是书装业革新的倡导者,他提出:书籍装帧不再只是简单封面设计,而是包括封内、材质、字体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他带着一群年轻人,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将趣味印入书中……
近日,吕敬人的新书《敬人书语》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吕敬人首次对设计之路进行全面回顾,结合他的经典设计案例畅谈艺术设计理念,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书籍之美。
自序
走得慢,走得远。
70岁古稀之年,但还觉得年轻,一直有想爬上山峰的愿望,面前是杉浦老师这座山,知道这辈子攀登不上,但却成了我学习工作的动力和念想。
我出生在上海,家父喜好书画,令二兄和我自小拜师学画,家中洋溢着艺术氛围,同时有着传统又严厉的家教,家父的座右铭“敬业以诚 敬事以信 敬民以亲 敬学以新”要我一辈子铭记:克己、诚信、至善、求新。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的两位恩师:一位是中国的绘画大师贺友直,一位是日本的设计巨匠杉浦康平,这是我一生的幸运,我的人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真的很幸福。
“文革”期间,心中艰辛的下乡十年,劳动之余坚持绘画创作。突然有一天,一位儿时十分崇拜,“文革”中正在受批判的著名画家贺友直先生到我下乡的农场接受改造,并和作为农民的我一起完成一部内容至今看来十分荒谬的连环画,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贺老师那里学到创作的方法论和做人的品格,终身受用。
“文革”结束,带着当画家的梦想走进出版社:我的工作就是画插图,当时中国的设计流行俄罗斯的构成主义+装饰主义,装帧就是画封面=插图+文字。由于政治、经济、观念的制约,人靠衣裳马靠鞍,封面就是唯一,内文无须设计,几乎千篇一律,编辑、设计、出版、印制各管一摊,书的阅读审美不是一个整体。
国门打开,读到很多国外内容和形式透着活力和叙述生动的书,为什么与中国的书有很大不同,难道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在封闭的环境里很想走出去看看。一次到日本讲谈社研修的机会,把我带入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杉浦康平先生做书的语法不仅仅是装饰语言的应用,而是履行导演的职能,令我脑洞大开,每本书对内容会提出看法和态度,将作者、出版人、编辑、摄影、插图者、印艺人聚合在一起沟通交流,设计为文本增添了附加值。信息视觉化设计更给我开辟了新的视觉领域杉浦先生的亚洲文化观给我崇洋媚外之心猛击一掌,使我开始关注东方传统,批判装帧唯商业动机的表面打扮,投入心力于书籍编辑设计内在之美,开始明白书籍设计是贯穿时间与空间阅读的载体,是聚合森罗万象世界并具五感的生命体。看杉浦老师的书让我醍醐灌顶,以往的装帧只为装潢一件吸引人眼球的漂亮外衣,杉浦老师的设计观是让读者感受由内到外的书籍美感与阅读动力,这才是做设计的本质。
理清张开五指的手掌与收拢五指握紧拳头出击的力度对比,让我排除杂念,学会专一,决心放下画笔,投身书籍设计的研究学习,赴日至今27年义无反顾。
回归传统的视点,遵循杉浦先生的教导,珍视本民族土壤中生生不息的文化遗产,以敬畏之心重新认识东方古籍之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考工记》),缺一不可。传承与创新像两条腿走路,一前一后交错而行,如果前腿不是有力地深踩大地,后退就跨不出有力的一大步,这大地就是本土文化的土壤,没有深深吸纳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就没有迈向前方未来的第二步,一即二,二即一,面对传统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不独守一端,阴阳轮回,涅槃再生。
牢记教诲,做书抱着“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 的追求。做到这点很难,成功的很少,但明白不盲目复古、学会克制赶时髦的欲望、寻找自己真心向往的做书方向很重要。
一人受益,愿惠百家。我的设计得益于杉浦先生无私传递的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不满足装帧的现状,领悟书籍整体设计之道。1996年与三位志同道合的设计师举办“书籍设计四人展”,出版《书籍设计四人说》,呼应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同道者越来越多。
出版市场化带来浮躁的心态,快速、低成本、求数量的出版竞争,每年出版30多万种新书,数量不断提升,但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虽有好书,但分母太大,比值很低。那些有见地的出版人已意识到好书不能只靠打扮,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就要投入包括编辑设计在内的心力、物力和时间的慢火炖熬的观念。且不说从选题、文本、阅读构架、叙述语法、视觉语言有更多创新,从设计角度来看,设计师要更早介入文本的编辑工作,不可忽略文本非线性传播的视觉特质和物化阅读审美的附加值。重在书衣打扮的装帧像短距离赛跑,而书籍设计则有点像马拉松比赛,速度不快,但耐力要好。一部书稿,从文字到图像,从注解到索引,从形态到物化,精打细敲,书的生命能更久远。
巴东文,说、笑、歌、喊、吼
70年人生历程离终点已不太远,但我并不悲观,因为还有许多好玩的事要做。自感自身的能量有限,但通过传递能够产生能量的增值,近20年间在行业内传播和学校授教,从清华退休后开办书籍设计研究班,面对社会延展设计教育。看到中国设计师的逐渐成长和中国设计的进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一种醉人的幸福感,我为年轻设计师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传承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的作品也经历了坎坎坷坷,至今仍不完美。然而我有幸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出版行业,由铜锌板活字凸版印刷到平板胶印,再到数码印刷时代,经历了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体验了由观念转换带来变化的过程,退化与进步俱在,好坏良莠共存,因为走得太快,满目是无限高大上的制高点,却罔顾价值地基松动的危险。
快速更新软件的电子时代让人享受信息爆炸的奢华狂宴,忽略慢阅读可以夯实民族文化基石的认知,影响了完善国人保持长远稳定发展的持久力。做书也是这个道理,走得慢,走得远,欲速则不达,厚积而薄发,创新出自深耕,设计过程走得慢,书籍的生命才走得远。(作者 吕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