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品马格利特的作品,放眼看去似乎是普通的写实,但再仔细看来,作品中明显不合常理的矛盾,以及作品本身神秘又冷峻的气质给观者带来精神上的震撼。这就是马格利特带给我们的图像哲学。
从独行少年到超现实主义追随者
1898年11月21日,雷尼·马格利特出生于比利时莱西纳。他是家中的长子,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接触艺术。1912年,也就是他14岁的时候,母亲因溺水离世。关于他母亲的死因,一直没有答案。但马格利特作为“一个死去女人的儿子”,关于母亲死亡的印象却长久地印刻在了记忆中。此后,原本就独行的马格利特变得寡言少语,性格上也渐渐表露出忧郁的特质。1913年,一个名叫乔吉特的女子出现了,她成为了马格利特一生的伴侣,见证了马格利特在超现实主义绘画道路上的魔幻实验。
▲乔吉特
不久,马格利特前往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课业。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立体派和未来派,后来在无意中受到契里柯的启迪,最终坚实地走向了超现实主义阵营。
少年时代,马格利特与众多修习绘画的学子一样,一直在寻找一种创作风格。在一个平凡到近乎普通的下午,一本未来派画展的画册寄到了马格利特手中,正是这本画册,让他接触到了有别于学院形式的绘画流派,这也成为后来他在绘画中多次采用物体并置手法的溯源。马格利特继续着绘画实验,在1922年创作的《三个女人》身上,又发现了毕加索式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子。
▲马格利特《三个女人》
在经历了对未来派和立体派的短暂实验后,马格利特在书本上偶然发现了意大利形而上画派创始人契里柯的作品《爱之歌》。画面呈现了一个偌大的广场,古希腊石膏头像与橡胶手套在空间中并置,在契里柯的荒诞组合下,营造出虚幻、诡谲的艺术效果。
▲契里柯《爱之歌》
契里柯拓展了马格利特的绘画视野,甚至改变了他一生的绘画走向。马格利特坦言:“这张画向我展示着凌驾绘画之上的诗的优越性。”他开始尝试用绘画来表现绘画之外的东西,探索意识与无意识的绘画创作。
▲马格利特《迷失的骑师》
自1926年始,马格利特开始全职绘画。恰恰是在这一年,他人生中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迷失的骑师》诞生。这幅作品采用了拼贴手法,表现了马格利特大胆、前卫的艺术理念。帷幕背后的舞台上,一根根栏柱如林木般排列开来,奔驰而来的骑师正匆忙赶向远方,帷幕表面的宁静与背后的波涛汹涌形成强烈的比照。这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画面的确定与不确定性拷问着每一位观者。此后,他带着艺术家的哲思继续研究超现实主义,创作了名画《受威胁的凶手》,这幅画亦成为他一生的代表作。
▲马格利特《受威胁的凶手》
从巴黎艺术先锋到布鲁塞尔隐者
马格利特的绘画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于表现可见与所见,他们正在试图揭露隐藏在词与物背后的本质。
黑格尔说:“艺术应该也最终会走向哲学,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哲学家。”用这句话来概括马格利特,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马格利特用冷峻地目光审视表象世界,采用绘画的手段表达理性世界的哲学思考。
艺术家源于这个时代,却又超越这个时代。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艺术品《泉》)被沙龙拒绝。1927年,马格利特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个展遭遇大量恶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被公众嘲笑的杜尚宣告了绘画已死,改变了整个艺术史的未来走向。被公众“驱逐”的马格利特宣告哲学侵入绘画,成为当代艺术衍生、发展的源流。
▲杜尚《泉》1917
布鲁塞尔画展失败后,他决定迁居艺术中心巴黎。此时,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布勒东等人的推动下正进入全盛时期。在运动的浪潮下,马格利特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团体,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艺术先锋。
▲超现实主义团体合影 前排左二 布勒东
然而,马格利特并未完全跟随超现实主义团体激进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哲学家对周边事物的敏锐嗅觉,冷静地思考绘画的终极意义。在巴黎的三年,成为他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三年。不仅接连创作了《看报纸的男人》(1928)、《错误的镜子》(1928)、《形象的背叛》(1929)等传世杰作,还在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上发表了研究性论文《文字与图像》(1929)。尤其是《形象的背叛》,成为他一生最负盛名的艺术作品。
▲《错误的镜子》
巴黎的喧嚣与癫狂为马格利特所厌倦,1930年他隐居布鲁塞尔,此后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也许是巴黎这段经历使然,回到布鲁塞尔的马格利特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上的冒险越来越疯狂,迎来了另一段创作高峰。
从抽象实验的终止到享誉国际艺坛
在创作了一系列超现实主义绘画后,马格利特在20世纪40年代“模仿”起印象派和野兽派。
对于印象派等抽象艺术,他曾表示:“晚近绘画被一种普遍、愚蠢的所谓的‘抽象’、‘非具象的’或‘非制式的’所操弄的想象所置换;它建立在以表面某种程度的想象与肯定来操弄物质材料。”马格利特对抽象艺术的态度显然是悲观的。
▲印象派绘画 雷诺阿《大浴女》
马格利特绘画实验的转变,既意外又令人费解。倘若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40年代的欧洲,是一个战火纷争、硝烟弥漫的时代。艺术家作为社会先驱,他们对环境有着更敏锐的触觉。马格利特抛弃了战前常用的暗灰色调,代之以“欢愉”的暖色调。《被禁制的宇宙》(1943)、《丰收》(1943)和《感觉的专文》(1944)是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马格利特用一幅幅“阳光”的绘画,表达着祖国被纳粹蹂躏的愤懑。
▲马格利特《被禁制的宇宙》
1947年,马格利特仅仅花费两周,就创作出50余幅野兽派画作。当这位外乡人的作品在巴黎Galerie du Faubourg展出时,恶评如洪水般侵袭而来,公众和艺术评论家纷纷斥责展览的粗鄙和可耻。此前,马格利特与布勒东刚刚因超现实主义的分歧而决裂。马格利特用野兽派式的表现主义创作了众多“低劣的作品”,似乎在回应布勒东以及那些满足于高尚艺术品味的巴黎人。
马格利特很快告别了抽象实验,继续踏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征程。在马格利特创作生涯的后期,依然保持着杰出艺术家的水准,《黑格尔的假日》(1958)、《瑞斯勒之墓》(1961)、《人类之子》(1964)等作品,将观者引入更魔幻的哲学之境。
▲马格利特《人类之子》
时代无法掩盖马格利特的才华,在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性回顾展上,马格利特的国际声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掀起了一阵阵研究马格利特的狂潮。
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哲学理性
超现实主义源于“达达派”,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理论、直觉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文学艺术流派不注重通过了解某一问题的因果关系去解决问题,而致力于通过探求人类的内心世界及潜意识心理来解决人生问题。
马格利特的作品通常富于哲思性,具有有悖理性的哲学味道,易引发人们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思想性来看,马格利特深受黑格尔否定辨证论的影响,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渗透着这种理念和风格。因此,马格利特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哲学家。在作品《黑格尔的假日》中,他描绘了一把伞,伞上面放着一杯水。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马格利特绘画思维的独特性,也是一种哲理性悖论的思考。悖理是与常规理性相反的另类思考,通过设置导致矛盾的命题来展现其与生俱来的矛盾性。
▲马格利特《黑格尔的假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格利特更像是在扭转和改变人们欣赏艺术品的固有习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欣赏某件作品时往往习惯于通过浏览标题和文字解说来理解其意义所在。而马格利特所讨论的问题并非来自问题本身,而是擅长引发人们用一种非常规或另类的思维去进行悖理性的思考,以此唤起人们的问题性认识,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真正放纵自己的思想,这是马格利特一生的追求。
马格利特认为,人类从本质上喜欢尚未明确的、未知的东西,喜欢某种不为人所知的意象。因此,在作品中,马格利特不仅在描绘和表现事物,同时还在不断地思考和提问。他的作品已脱离了单纯描绘人物或物体形象的桎梏,更多地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哲学理性。正因为如此,马格利特常习惯于通过作品促吏人们对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进行追问,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平常物品脱离现实后的深层意义并积极探索这些物品与他们自身可能存在的联系。
《这不是烟斗》原本画的就是烟斗,但文字说明却提示人们这不是烟斗。“不是烟斗”的烟斗体现了语言与形象之间的相悖,这种堂而皇之的悖离与对立让人不知所措,令人产生迷惑,人们在品味过程中能感受到-种浓郁的哲学味道。但从另一层面来看,这种矛盾虽然不符合语言的逻辑惯性,但可引发人们去思考被再现物再现之后的意义和其中的复杂关系,让人们意识到物体的形象与其名称并非是不能转移的。马格利特在挑战人们欣赏习惯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人们所做的往往仅是建立各种与真实的关系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未为人知的领域”。
▲马格利特《这不是烟斗》
无独有偶,在施展词与形的技巧方面,马格利特显然地游刃有余。《谈话之艺术》描绘了两个壮汉的谈话画面,其谈话内容是未知的,他们之间的低语回荡于岩石与巨石砌成的大墙的静寂中,而画面局部所呈现的却是由字母所构成的形象一“梦”。虽然从表现形式上与《这不是烟斗》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同样体现的是词与形的技巧,这种技巧充分体现了马格利特作品的哲理与梦幻,也是马格利特擅长和极力想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马格利特《戈尔康德》
对于马格利特来说,绘画只是表达其哲学性思考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其创作的初衷之一。马格利特不仅是一位通过绘画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通过绘画来进行思考的哲学家。因此,欣赏马格利特的作品往往能感受到那种梦幻般的诗意和富于哲理性的意境。正如马格利特所言,绘画是表达其哲学冥思的重要手段,而其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哲学味道和想象力在令世人震撼与惊叹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去进行思考和解读的欲望。
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离不开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马格利特将绘画与哲学相结合无疑为后世画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也进一步拓宽了绘画创作的领域与空间,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也极大提升了作品的意境与高度,是促使其走向未来的关键性因素。
结语
作为杰出的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之一,马格利特擅于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哲学性思考赋予作品以新的意境和高度,同时在绘画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创作风格方面,马格利特擅长通过置换组合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时空重构、图文背离以及设置悬念等形式使绘画作品传递出更为深远的意义,进一步拓展了绘画创作的思维及视觉空间,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