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风浪里成长(素描、国画) 1972年 李震坚
浙派人物画”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个重要画派,这一画派围绕着现实主义题材进行中国人物画创作,是当时新中国人物画最高成就的代表。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5位毕业和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画家被公认为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
浙派人物画依靠写生中素描、慢写、速写的交替训练和以结构为中心的造型能力的熟练运用,结合近代文人花鸟、山水的笔墨技法,形成以线为主、以泼墨厾笔为辅的表现形式。在二者的结合中,又注入了个人不同的风格探索,且代代传承出新、影响深远,以此奠定了浙派人物画在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李震坚是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中最年长的一位, 1922年生于浙江缙云。194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国画、素描、油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主攻意笔人物画,当代许多著名的人物画家都曾受教于他。
2014年6月,李震坚夫人张雪芝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李震坚的中国画、书法、素描、速写、创作手稿以及文献共计4028件。这其中,素描、速写作品3500余件。这一大批李震坚作品的面世,使得美术界对于李震坚的意笔人物画艺术和素描、速写都有了新的认识。
基于丰厚的藏品资源以及美术馆对浙派人物画深入研究的义务,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之一,“浙派人物画溯源研究系列——李震坚写生创作展”于7月25日至9月2日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展览试图从一个比较研究的角度对李震坚的绘画艺术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创作与写生作品并陈的形式展现。
在策展时,根据李震坚的艺术发展历程和写生、创作作品的情况以及其作品与时代和浙派人物画的关系,将展览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浙派人物开山祖”,介绍浙派人物画的产生背景和5位创始人及代表作,还原历史语境,便于观众更好地了解李震坚艺术的起源;第二板块“大笔如椽绘巨作”,将李震坚的主要创作和对应的写生作品及手稿并列展示;“生活蒙养写激情”板块,则从3000余件生活速写中甄选出最为精彩和具有代表性的60件作品分类展示;“水墨人体新天地”板块,展示了李震坚晚年的水墨人体画和相关素描、速写作品。
4个板块中最重要和最具学术研究价值的是第二板块,通过大量手稿、写生作品等“毛坯”与“成品”的并陈,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和体会到一件绘画创作是如何被精心“打磨”而成的,写生作品如何升华为创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在风浪里成长》是李震坚的代表作,也是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画作于1972年,是李震坚到浙江温岭石塘海边体验生活和写生归来后根据素材创作的,画面描绘的是一老一少两位渔民舵手出海航行的情景——老舵手在指导新舵手如何在风浪中操控船只。此画不仅艺术水平高超,且寓意也符合那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因此,在当时的美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李震坚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反复推敲人物造型,从铅笔小稿到局部特写再到整体素描稿,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稿子,特别是老舵手的右手,五易其稿才达到他认为满意的效果。通过对比最终的“成品”和这些手稿,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一幅创作是如何诞生的,还能深切感受到那时的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态度是多么严谨。虽然是意笔人物画,却笔写意工,笔笔有来历,毫无懈怠。这一板块的作品还有《妈妈的新课题》及创作手稿、《井冈山的斗争》及创作手稿、《维吾尔族老人》及写生等。
第三板块“生活蒙养写激情”中作品题材最为丰富,故又根据题材分为“民族人物写生”“山水风光写生”和“花鸟牲畜写生”3个小板块。其中,维吾尔族人物和甘南藏族人物是他所有人物速写作品中的精华部分。此外,李震坚的山水速写和动物速写也画得极为精彩,山水厚重雄壮、动物生动活泼,和专门的山水、花鸟画家相比,水平毫不逊色。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水准,除了具有高超的造型能力,还在于他对描写的客观对象充满了激情,作画时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我国人体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不长,即使是素描或速写人体都是比较难工的,而用传统的工具如毛笔、水墨去表现人体这一新的题材就更具难度了。这也是李震坚晚年专攻的一个新课题。他的水墨人体画造型筑基于写生,加上花鸟、山水、书法等多方面的修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没有单独国画人体的专门技巧可循”),写出了人体的美和活力。可以说,这是他的一门绝技,其中的表现方法对他之后的中国画表现人体的创作都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因此,展览的最后一个板块取名为“水墨人体新天地”,展示了他晚年在人体写生和水墨人体画上的研究及试验成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李震坚的意笔人物画创作和写生作品以及两者的对比中,观者应该能感受到朱熹这句诗的深意,李震坚的国画创作从写生中来,以形写神,加上他的传统功力,使得他的作品笔墨厚重、严谨大气。他的画是生命的律动,是从大自然中流淌出的一股清泉。其作品再次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真理。(作者 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