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日,杨勇在《美术报》发文说,当今书坛,“必欲举天下人而同之,不同则弗善也”。“大一统”的结果,导致“地域”的因素没有了,“人”的因素也没有了。“地域书风”已经无法形成的最核心的原因,即在当今的书法“机制”和“创作”氛围下,在文化严重贫乏、创新没有根基的“书法家”群体中,根本无法再生成如沙孟海、林散之、谢无量等地域书法的巨人,各地的“书法名家”如过江之鲫,但只要一脱去“主席”“副主席”的外衣,即消弭于无形,自然无法影响一个地域,更遑论形成“地域书风”了。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技法低下的问题,也不是文化缺失的问题,更不是缺少获奖书家的问题,而是缺乏一种气象,缺乏那种能够凝聚和提振人心的充沛之气。很多人都在为各自的目标而努力、挣扎,而书法的未来会怎样,倒是很少有人去顾及了。
齐白石作品何以被大众喜爱
钟美平在《收藏快报》上发文说,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齐白石是为数不多的既为艺术家群体尊崇,也被寻常百姓热爱的艺术家。生于1864年的齐白石,从一个木匠的底层生活,从中国士大夫普遍存在的民本意识出发,发展出浓厚的人间情怀。或写实,或写意,或清新质朴,或情趣盎然,齐白石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包罗万象的近现代中国乡村生活的风情画卷。齐白石正是在这样的基底之上,“用我家之笔墨写我家之山水”,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乡土神殿。在时代剧变中,本来正在被搁置、被抛弃和破败的乡村,在他的笔下却澄明、鲜活和隽永了起来。无论在艺术中还是在生活中,齐白石的身上都集中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气质,他不愧为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泛化的写生现象
杨大伟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指出,画家观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非常多样,写生绘画的表达只是其中之一。但真正的写生绘画并非直面对象,而是在自然与创作者之间渗透着一种人文思想。原本,我们的绘画行为都在文化之中,在你我尊重文化的同时,也要始终遵循自己面对自然的直接感官获得,并努力非经验地去呈现。这样的写生行为才会有难度有高度,最终才可能让这个行为变为一种反对经验主义的创作姿态。从这个层面来看,全国范围的很多写生活动,基本都处于各种简单写生方式的相互感染,甚至是画友之间的习染;再加上所谓权威的挂帅,致使有些写生活动变成了谋求成功捷径的行为。因为诸多的写生团队组合要么基于主办方地区文化旅游影响力的打造,画家既可以观景画画,还可以同时获得作品收藏的费用;要么基于名家写生培训班学习,趋于信息时代的效应,只要跟名人一起学习交流,就有可能有意外的收获,这种目的性彼此间非常默契、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