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藉以交流信息,传承文明。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钢笔、圆珠笔的日益普及,作为书写工具,毛笔渐渐淡出。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无奈地发现,有的中国画系学生,竟然不敢在自己的画作上题跋,需请人代笔。今天青年学生的传统书法水平更令人担忧。
作为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十分重视书法传承。除了“书画同源”之外,还有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他认为:“任何民族都有民族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新文艺,都不能割断历史来培养和成长。”“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因而面对当时流行的“中西融合”,强调素描、写生、透视、比例、人体解剖等等,他主张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拉开距离,主张“传统出新”,认为国画家应该掌握诗、书、画、印各种技能,全面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水平。为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从杭州大学中文系调来了陆维钊,又从上海中国画院请来了山水画家陆俨少。两位陆先生,前者是年逾花甲的国文教员,原本不属书画圈内,默默无闻。
在潘天寿看来,美院国画系的学生仅仅练习绘画,是培养不出真正的国画家的,必须全面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为此,他亲自主持教学会议,研究中国画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会上陆维钊提出:文学四成、书法三成、绘画三成。潘先生则主张:文学三成、书法三成、绘画三成,此外还应该有一成音乐或其他方面的国学修养。
呼吁设置书法专业
潘天寿十分重视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曾在多种场合呼吁,培养书法艺术接班人刻不容缓。1962年3月,他又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会议上大声疾呼:“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目前老书法家寥寥无几,而且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培养书法接班人,将会后继无人!我建议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以便迅速继承。”文化部非常重视潘先生的建议,不久便指示浙江美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美院随即决定在中国画系成立书法篆刻专业筹备小组,由潘天寿亲自挂帅,成员包括吴茀之、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朱家济、刘江等,并指定陆维钊具体负责筹建工作。
然而,万事开头难,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书法教学,均是由师傅带徒弟,现代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体系,史无前例,白手起家,难度可想而知。从确定专业课程、合理分配课时,到聘请专业教师、制定教学大纲;从编选相关教材、采购图书资料,到添置教学设备、拟订招生计划,整个教育体系的组建,无先例可循。好在陆维钊有近40年的国文教员实践,特别是在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教学经验,为其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参照。美院还从乡村中学调来了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章祖安先生,辅助其工作。更重要的是,潘院长以及吴茀之、诸乐三等老教授全都大力支持,每次筹备组开会,他们积极参加,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经研究确定:书法本科的学制为五年,安排的专业文论课共十门,包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篆刻史、文字学概论、金石学概论、甲骨金文碑帖墨迹范本说介、印谱说介、题画研究;专业课三门,即书法、篆刻、中国画;文化课四门,即古文选读、诗词选读、艺术修养和日文。教师的分工大体如下:陆维钊任科主任,刘江兼秘书;朱家济教书法(楷书);陆维钊教古汉语,章祖安协助;诸乐三教篆刻,刘江协助;沙孟海讲印学史论。此外,潘天寿、吴茀之、陆俨少、陆抑非、方介堪(篆刻)等几位则视需要临时兼课。
综观历史,二十世纪是中国从旧式教育体制向新式教育体制过渡并不断完善的时期,废除私塾,建立新学,始于清末民初。但是,书法作为我国传统国学最基础的项目之一,成为独立的学科被列入教育部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可以说是最迟的。时代变了,现在不仅用毛笔写字的人寥寥,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甚至动笔书写的人也在减少。但是传统书法作为美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培养国人的审美情趣,陶冶品格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也为国际社会所喜爱。
构建完整书法教育体系
继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美院创建书法专业,招收本科生;70年代末又招收首批书法研究生之后,80年代国内许多高校纷纷组建书法专业,陆续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有的美术院校将其设在中国画系,有的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则附设在文字学专业、文艺学专业或美学专业。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首先设立了“美术学专业书法艺术方向”博士点,导师是欧阳中石先生,填补了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博士学位的空白;不久,中国美术学院也设立了博士点,导师是章祖安先生;1998年,首都师大又设立了书法艺术教育博士后项目。至此,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博士后,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构建完成,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庞大格局和多元形态。几代书法艺术教育家们,以其赤诚之心共同谱写了高等书法教育的宏伟篇章。
2015年1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以及陆维钊书画院联合举办了《书学之路——2015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此次活动共收到论文162篇,从中评出入选论文40篇,包括“陆维钊理论奖”获奖论文一篇,优秀论文九篇;收到各地高校学生的书法作品五百余件,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32件。主办方表示,这个活动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届《书学之路——2017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目前已巡展完毕。当今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更可喜的是,继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并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之后,2014年教育部又审定批准了11套义务教育用书法教材,供各地中小学选择使用,从而宣告书法教育已全面进入了义务教育领域。“万丈高楼平地起”,书法教育今后的发展,最终还得依赖中小学的普及和推广。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形势一片大好,可以说,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前程似锦。我们相信,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老一辈书法教育家们如果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作者 陆昭徽为陆维钊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