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前不久,听到一则让人捧腹的笑话:“一所地处偏远的小学在上美术课,讲台上放着一尊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塑像。前来视察教学工作的县教育局长走进教室,问一位学生:这个塑像怎么没有胳膊?学生怯生生地回答:不是我弄坏的。老师在一旁赶忙解释说:这塑像买回来的时候就是残的,没胳膊。校长不好意思地打圆场说:学校经费紧张,买的是次品。局长很生气,对校长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下次一定要买好的,有胳膊的!”这个笑话看似戏谑,却也尖锐地点明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全民艺术素养亟待提升。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艺术亦渐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此,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
核心素养时代:
摒弃“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幸运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现已正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以美术学科为例,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早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目前,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依笔者之见,核心本位的美术教学如若真的要落地践行,还有赖于我们对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惟其如此,灿烂的教育理念之花方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号”与“呼吁”层面而直达教育改革的深层。
核心素养时代,课堂美术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如若真的要培养与生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则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思维和探究过程。究其原因,有这样一个对核心素养的经典理解——它是“个体在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此外,此次教育部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张华教授也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据上述理解进行推证,核心素养不是直接可以教授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成的一种能力。
再来看传统的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课为例,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不尽然!一直以来,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更多是站在“知识传授与讲解”的层面展开教学,让学生记忆各种事实和知识,人名、风格、流派、特征等不一而足。就算有问题,如“文艺复兴三杰是谁?”“印象主义绘画有哪些特征?”“徐悲鸿对现代美术的贡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材或网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直接“拿来主义”或“复制”即可,遑论能够有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成分了。此种“学科本位”的美术教育观,有的更多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非着眼于从学生认知和发现的角度培养其敏锐的审美眼光与判断能力。
问题式学习:
用“好问题”培养眼光和能力
在笔者看来,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需要基于问题式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美术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活化学生的思维,同时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并灵活地将其用于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其间,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课堂上“横空出世”的书本知识或者是教师的权威定论,而是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分析、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而自主建构的知识。这个过程中,“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待解决的困惑或疑难。在教育学领域,这种“困惑”或“疑难”不同于考察学生记忆与理解似的“提问”。它需要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探究意识,并在各种繁复的真实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分析并给予相关解决对策。这个过程包括观察、推理、收集组织相关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实践验证分析等,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举个美术教学的例子,“为何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声名大噪、名垂画史?”这就是一个值得在课堂中好好探索并引领学生探究的好问题。不同于传统讲述画家逸闻轶事和“下定论”的教法,如若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其势必涉及对梵高生活时代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学院艺术、传统规范是如何抑制青年艺术家的创新?艺术创新的动力、方法、角度?艺术观念如何更迭?为什么审美标准会随时代的迁移发生变化?对这些系列衍生问题的探究,是不能靠简单描述梵高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对梵高艺术特色教科书版的标准答案呈现来解释的。
于此可见,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中“好问题”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其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所引起的“涟漪”,会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以及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其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获得一种对艺术新异的眼光、卓越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20世纪法国伟大的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经这么说过,“一个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去寻找新的土地,而是获得新的目光”。我想,对于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样子,亦可作如是观吧。
(作者 段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