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面对互联网活跃的当下,我们每天都被生活照片、时事图片等信息包围,但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干扰着创作的图像素材。不可否认,画家有时为求得画面细节的写实性,借照片作各种技术性处理;部分基本功较欠缺的画家,则索性以高仿真进行加工。其实每个画家都心知肚明,经科班的专业训练,用画笔描摹图片或对其稍作改动并非难事。
300多年前的伦勃朗,在他的代表作《夜巡》里,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时,哪有像今天触手可及的这类照片,供画家挑挑拣拣。好作品靠的就是画家的艺术天分,对创作的全情投入。像列宾创作《伏尔加河上纤夫》,门采尔创作《轧钢厂》,几乎是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场景地,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写生,从大量真实的素材里寻找艺术灵感。有鉴于此,这些大师作品为世人奉若经典,他们创造性的独特技法也成为范本,供后人学习借鉴。而今物质条件丰沛完备,但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性,却在一堆影像资料前,被束缚了想象。
假如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表现历史主题创作的巨匠,也同眼下这般非得从一张张照片上寻找并成就细节,可能没几人去看。可见,借助照片的“深加工”,难以产生摄人心魄的艺术语言,这看似讨巧的办法,实则是弱化了艺术想象力的发挥。
一些以风景画为题材的展览,尤以描绘黄土高坡那沟渠纵横、肌理逼真为乐趣的画面,多少受照片启发而就。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石鲁当时创作的《转战陕北》,那是一幅没有照片束缚的伟大创作,是画家发自内心的一种如春潮涌动般的旷世豪情,抒写于画,比如在刻画危崖邈远的丛山峻岭,是以极具雄壮气势的笔块墨线纵情挥洒而成的,明显与当下那些不从照片入画就束手无策,或用各种细描细染垒砌得很不自然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最大程度消除由照片入画的“蛛丝马迹”,就得向古典和现代那些创作态度严谨的大师们学习。虽说社会的变革的不同改变了人们的一些价值观,但曾经的艺术经典及由此形成的宝贵经验,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而过时。不为照片所束缚的艺术家,都较好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成就一幅幅佳作。这一过程可谓漫长,也较艰难,艺术家须抱着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百折不挠精神,才能将作品的艺术高度、感染力,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尽致精彩,不负时代丹青。
明代杰出画家仇英,以不可思议的艺术想象力和无以伦比精湛的绘画技巧,为后人营造出名垂青史的青绿山水巨构《剑阁图》;西方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的《自由神引导人民》等一批宏构巨作,都是在当时没有媒体且资料难以获取的情况下,展现了这类内涵深厚、艺术完美的画面,让人心悦诚服。
进入21世纪的写实主义精神并没消退减弱,但谁敢说拥有一大堆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影像资料,就能轻而易举出力作?这无异痴人说梦,致使局部性参考照片画出来的,勉强成幅画,其感染力也是逐年消褪,以至烟消云散,模糊一片,能否垂于画史,不是谁能左右的了,只能时间说了算,给它一个客观公正的艺术评价。(作者 潘丰泉 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