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敕勒歌(书法) 艺如乐图
艺如乐图自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后留校任教。专业的美术学习,对书法、篆刻的研习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为他今后的“大书法”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早年受教于杨鲁安、朝洛蒙等书法名家,系统地学习传统书法,研究历代书法遗风。妙悟皆深,艺事大晋,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着职务升迁,繁重的行政工作并没有改变艺如乐图于书法之热爱,一直砥砺勤耕,精研细刻,其作品遂于技艺精进之中多显书卷之气。无论多么繁忙,他每天必会挤出时间研习书刻艺术,就是出差间隙也无例外。艺如乐图将别人喝茶休闲的时间都用来创作,这已然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习惯。
书法上,艺如乐图着眼于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双重审美情趣的融合衍化,主要表达细致精微、传透真情的气韵和意境,不仅展示出书法的形式美,更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理念之美,将法内与法外之功应用到笔墨挥洒之间。艺如乐图的书法作品,沿袭了中国传统美学一向以简淡中见丰富、拙朴中见匠心为极境的表达,正因为追求的简淡自然是精神上的返璞归真,所以反倒不缺乏应有的艺术张力。宋代苏轼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书也。 ”他海量临摹古代经典书法碑帖,取百家之长,融上述五者之要,潜心积累,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法支撑。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提道:“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提出“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的观点。可以说历代的书法名家都非常注重书法的间架结构,以及笔画之间的连接、呼应、运笔形成的走向、气势,终而形成“有骨有肉,有筋有力”的动势和轨迹,此切肤之谈主要都来自于对运笔的把握。艺如乐图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坚持“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在作品中突出的表现为字势连贯奔放,流利纵横,力透纸背,极具节奏与韵律之感。他坚持“取法乎上”的原则,将书法的审美特征集中于线条灵动、笔墨渲染和气韵生动三个方面,还不时在作品中参以不拘常理的笔触,但整体依然协调练达。同时对每个字的点画结构反复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十足可取可敬。
其隶书条幅《敕勒歌》 ,气韵别致,书风雅正,展现出他厚实纯熟的隶书功底,同时糅入一些汉简的简率灵动和现代流动别致的书风意趣,从而通融共济、相得益彰。作品将草原的苍茫大气融入“蚕头燕尾”的笔意之中,巧妙地将诗意与字形相结合,将“下”“穹”“羊”等字的末笔拉长,打破了隶书横长竖短的特质,使字面整体和扇面的弧度完美搭配,颇具从容儒雅之风,于端庄凝重中求变化,古朴沉厚中藏逸秀,潇洒随性又不失规范大雅。甲骨文对联《苍龙老树联》瘦劲坚实,古朴稚拙,腾挪欹让,错落奇肆;篆书条幅临作《秦诏版》气势雄健浑厚,结构纵肆酣畅,神采流利飞动。
艺如乐图还是蒙古文书法的坚定实践者。他多年来不断探索学习,从大量元、明、清蒙古文信札和抄写本中吸取营养,又兼顾向老一辈蒙古文书法家学习,取长补短,由一开始的流美俊逸、线条挺细的书体,慢慢形成了他雄强博大、豪放恣肆的霸气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蒙古文扇面《尹湛纳希诗》线条刚柔并蓄,气势磅礴纵横,韵律畅达抒情;八思巴文中堂《成吉思汗箴言》挺劲雄健,浑厚英朗,给人一种不言自威的勇武刚健之气势。
“擅书者皆擅刻” ,对传统文化的痴迷追求和不断探索,使艺如乐图在篆刻艺术方面造诣极高。他习印近三十载,通过反复临习《毛公鼎》 《石鼓文》 《小克鼎》 《史墙盘铭文》 《散氏盘》 《秦诏版》等经典,为自己的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为,篆刻作品中的文字不是孤立存在,而应该相互关联,结为整体,而后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在继承和发扬秦汉印的基础上,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苍劲纯熟、开合雄畅的篆刻艺术风范。他十分注重印章篆字的“三法” ,即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中的重要作用,个性化创作亦是他的理念与追求。其印作篆法精纯,章法自然,刀法洗练,气象浑穆,古朴典雅的文字和苍劲有力的施刀,给人一种栉风沐雨的历史沧桑感。另外,他还一直在关注古陶印、封泥、汉砖、瓦当等别人很少留意的这些古代印物,从中汲取养分。
近几年艺如乐图热衷于古玺印,并在创作中加入现代审美元素。力求创新的同时而又不失古意,彰显了古玺印质朴自然、天趣率真却又稳中见变、虚实交错的生动艺术效果。如“如鱼得水”印,形式上取法古玺凿印,刀法娴熟,字体圆转自然,结构多变,整体上有古玺苍茫的质感。观此印的整个技法方面,印文排列颇有匠心,借鉴古玺不显生硬,强化疏密对比,作者将“如”“鱼”二字安排得靠近印边,占据相对较小空间,中间大片留朱,有意夸大了朱白对比。“鱼”和“得”二字笔画较多,则分别占据右下和左上部分的更大空间。“鱼”字右边框的残破也增添了这方印的生动感。左右相映成趣,整方印生动活泼、形态丰富,有灵动之势。
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大师之所以那么少,主要难在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对这个时代有所贡献,否则就会停滞,或者倒退。艺如乐图在不断摹古和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汇古泽今依然是艺如乐图对艺术日臻完善之本。(作者 鲍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