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网络艺术是对传统当代艺术绝对话语权的权利威胁吗?2012年,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第一次将展览场地扩展到卡塞尔之外的阿富汗(喀布尔),也才有了第十四届文献展向希腊学习的连续性设想,并以此进行了实践。2022年的第十五届文献展还会继续扩张吗?如果一个展览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无法再为艺术和展览本身提供任何本质变化的话,也许就应该尝试在理论与概念上进行更新与扩张。
从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至2018年9月已经过去六年,为什么今天要在这里再次提起?首先是因为这一届文献展几乎可以堪称是除最早的几届文献展之外当代艺术展览范围内的典范,因其规模和艺术史的逻辑,细腻而又创新的展览概念,人文主义关怀与时事历史的关注,雄心与格局等。可以说,这是一次在视觉知识体系中传统人类情感与认知逻辑上的大融通。
这次展览包含了对人与社会种种关系的讨论,以及对现实的推动,策展人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思索着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关系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当代艺术展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身份、地位和角色,也确定了艺术家这个始终要面对“创造与未知”的职业化群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力。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展览也会刺激艺术自身的发展与进化,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
急需扩张的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概念,2022)
首先,这是一个假命题,或者说是一个艺术从业者的焦虑。如果传统的当代艺术理论在今天无法再提供人们对艺术/文化的内在隐性需求,那么它就需要考虑向这个时代中更新更活跃的领域汲取变革的思维与观念。它一定与互联网有关。
今天我们看待当代艺术,恐怕要从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原因在于,正“自立门户”并势如破竹的新媒体和网络艺术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网络艺术与传统当代艺术之间的差别,即那些在传统当代艺术理论中不曾存在的思想和逻辑。如今较为明显的差别在于,在网络艺术家(暂时的称谓)的思考与关注中,① 其观念既可以是社会公共性的,又可以是科学技术造就纯形式的(这里指作品的发生路径);② 表现方式上,它既可以是来源于网络又投放于网络中的,它们可以不与现实生活发生穿插或互生关系,只需观众按照作品的逻辑进入和互动,完成它的闭路循环,也就完成了作品;③ 它也可以是,以传统的媒介方式呈现在传统的实体空间中的;④ 如作品需要,它还可以两者兼具。如此,从竞争或进化论的角度看,网络艺术已然比传统当代艺术多了一层生长与存在空间,实现了从“1+1”到“1+2”的区别,那么在之和2和3之间便可发生无数种创作方式、思路和新视觉逻辑存在的可能。这会不会是对传统当代艺术理论愈加紧迫的一种质的威胁或打击呢?除非传统当代艺术的概念主动扩张和更新——将网络艺术的发生、关注、投放环境等信息完整而有效地包容进来,实现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密切视觉关连。
新技术性美学的发生逻辑与传统当代艺术的关系可能
在文献展中纳入网络艺术的部分,并不是说要在展览布局上增设一个空间或场地展示网络艺术的作品,而是将网络艺术的发生、存在逻辑,以及“辐射-延展-突变”的互联网思维吸收进来。于是,① 在空间上,多了一层虚拟空间,它和观众之间可以是怎样的关联?② 时间上,它既可以很快速,也可以很缓慢。当我们自由切换网络页面时,它是加速的;当我们不愿等待网络的加载时,它变得很缓慢...策展人要如何通过展览的空间设置来引导观众的时间观念呢?
生长于互联网中的事物同样是具有寿命的。关注网络艺术的“生长、变化与消失”,这些过程性的东西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心理活动有怎样的联系?当网络艺术被集中在文献展上公开讨论时,那些传统的当代艺术作品此刻又有哪些存在的必要性?它会不会像今天互联网时代中传统工业生产部门于社会中的作用呢?届时,或许会有许多作品都跟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工具)有关,正如许多传统企业会考虑转型一样,但这些都不是积极主动的,而是被社会形态的变革推向的一种临时的心理建设——“适者生存”。
文献展在阿富汗,历史的必然
网络艺术的基本创作材料是虚拟的“代码”,它们来源于无法触摸的网络,终其形式又可以投放到网络。它们依靠在网络中的延展过程和持续互动的交流过程产生意义,它们可以越过传统物质世界而存在,它们虚拟,却又从未与现实分离。如果在未来当代艺术的概念中不包涵传统现实与网络艺术深层联系的话,或许传统当代艺术理论便会在不久的将来慢慢失去它的绝对话语权。
其实在1997年的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过一些新媒体及网络艺术的作品,当时策展人站在了一种相对简单且略显“强势”的展览布局上考虑,并没有尊重到网络艺术作品的美学呈现所需的艺术语境与展出条件,只是拿出了一个房间堆满了电脑屏幕。文献展使用这种方式统一展示各自拥有不同投放路径的网络作品,并不符合网络艺术的发生逻辑。但我们又不应忘记当时的艺术处境——世界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对“观念艺术”的概念进行深入实践,丰富20世纪60年代所建立的传统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形式,艺术家和策展人将他们的实践深入到了从各大洲到各个地域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大街小巷。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发生在了阿富汗,也便顺理成章。
在今天看来,这几乎成了历史的必然。因为在2012年的现实世界里,阿富汗几乎是人类世界的现实焦点。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宗教历史原因,更是因为它是影响大国之间世界格局发生转向的实体战场。社会制度、热门宗教、价值观念、自由民主、独立宣言等时代课题都在这里交叉碰撞,未来它还会是独一无二的战争焦点吗?
今日的战争焦点是什么?那些曾经的历史关注,依然赫然在目,只是当人们都能够理解它的发生时,它就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局部战争”,而不再是全人类共同前进的潜在威胁。阿富汗战争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然而,今天的现实又增加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人类的职业规划与智能机器之间开始交替;物质材料与编码程序之间开始类比;纸质金钱、卡片与电子货币之间的关系;大众的思维逻辑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交互与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哪个更紧迫?在我的逻辑中,哪个更能代表未来世界的关系,哪个便更紧迫,哪个也就更值得去紧急处理。
“杜尚的领土”与“图灵的土地”
马歇尔·杜尚和约翰·凯奇在一个接电的棋盘上下棋,棋盘作为凯奇谱曲的界面,杜尚的妻子埃里克西娜·提尼·杜尚(Alexina "Teeny" Duchamp)在一侧观看。照片拍摄于多伦多“团圆”(Reunion, 1968)活动现场。©1968久保田成子(Shigeko Kubota),图片由纽约玛雅史登霍尔画廊(Maya Stendhal Gallery)提供。
卡塞尔文献展至今依然是当代艺术里的“实力”与“颜值”担当,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去想象下一届文献展会发生哪些变化的可能。
2022年,一个不遥远的存在,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却有些遥不可及,它会影响今天所有的社会存在,艺术形式也位列其中。今天的社会状态已然提供给了我们进行猜测的具体线索,这并不是说要我们猜测下一届文献展策展人们的具体想法,而是对文献展整个展览形态、概念和策展逻辑本身进行极具理性的期待和构想。
“杜尚的领土”(所谓当代艺术领域)和“图灵的土地”(所谓新媒体/网络艺术)要不要被提及和展开讨论?在以往的任何一届文献展中,艺术家的地理范围、作品形式、主题关注,以及艺术概念的引导几乎都站在了“杜尚的领土”上进行思考与掌舵的。如今,人类面临的问题与威胁不仅仅是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地区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普遍性问题,人与互联网、新科技的关系已经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它们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里,对人类的威胁与帮助到底有多大?许多学科都在为此不知疲倦地进行解刨和实验,尝试着提出各种好的和坏的可能。如果当代艺术观念滞后,还只是关注人类情感的话,或许便不符合艺术的概念在当下急需扩展与更新的“请求”。
我期待“图灵”与“杜尚”在下一届文献展中可以正面切磋,想象着两个高手坐在我们对面下棋的场景...
林茨电子艺术节(奥地利)的展览现场似乎要比任何一个当代艺术展览或者艺术博览会更让人激动人心与投入。这不仅是因为技术带来的新鲜和有趣,它提供了一种让人应接不暇但又能够理解的视觉体验,它将观众带入其中。许多参展作品在构思与制作时,观众就是它的一部分,新媒体网络艺术更直接、更准确的开始满足我们的需求——观赏与体验带来的新思考。而传统当代艺术似乎离这种需求越来越远,越来越只剩下专业的业内人士停留在展览中,没有了群众基础。
但遗憾的是,林茨电子艺术节更多的站在了“科学-技术-未来生活-创新”的层面,以技术为本,以艺术为形式,或者说有些作品只是科学技术的展演形态,而不是为了艺术本身。但也不排除少数的网络艺术作品为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和艺术体制的更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
或许,网络艺术的发生并不是站在传统当代艺术的领土上试图助其扩张与触角延伸的,而是当当代艺术建立和巩固其话语权时,科学技术正悄无声息地发展和凝聚着自己的力量,开垦新土地。网络艺术的发生正是得益于这片新土地。今天艺术观念的进化不再是延续性的,在网络世界中,也许要依靠“断层”的力量来实现质的变化——在那些不可控的、自发的、时代的“基因突变”中,捕捉其中潜藏的美学力量与新鲜规则。
依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角度,当代艺术的理论纵然不是重中之重,但尽管如此,只要艺术的形式与概念有更新的机会和可能,我们都应把握。站在传统当代艺术的价值观上言说和分析新媒体和网络艺术,必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才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思考逻辑,这些理论无关对错,只是提供一些思考未来艺术的参照。
站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空间立场上,当代艺术应该更加包容,这是一个学科发展进化的必经之路。
为了扩展与更新当代艺术的概念,我们需要思考(但不限于):
①如何在展览中保留和呈现网络艺术的自身美学?技术美学包含哪些特点?
②传统当代艺术如何与新媒体/网络艺术在理论上进行衔接?
③当代艺术理论和概念的更新会是革命性的还是革新?因为即使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生产也依然要继续,只是它的效率会更高更快。
④传统后工业时代的思维如何与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过渡与衔接?
⑤纳入网络艺术思维逻辑的当代艺术和展览,其内在的艺术系统构架是什么?与传统当代艺术展览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 张营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