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现当代艺术和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美术评价体系,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美术理论界在广泛接触外来艺术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到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我们既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要有传统文化修养和认知、感应现实的能力,依据艺术规律和艺术创造原理,坚持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根本宗旨,走自己的路,方能创造出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美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美术逐渐还归于美术自身,按照美术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运转,按照艺术为人民大众享用、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向健康地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美术理论和批评,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美术理论和批评在总结1949年之后美术发展的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重新认真阐述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明确艺术家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发掘题材与主题,诉诸形式美感,作品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对长期以来一直困惑美术家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热烈讨论,明确了它们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反过来也制约内容;作品主题内容的充分表达和应有社会作用的发挥,一定是通过有感染力的形式语言传载,从而使艺术家们放开手脚,大胆追求用恰当的形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内容。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和西方现代艺术隔绝的状态,揭示人的心灵世界复杂性的现代诸流派艺术,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理论如形式批评、心理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象征或阐释批评,传来我国,作为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批评理论的补充,在开阔我们视野和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产生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它们的问题。当中国美术界正在消化现代主义理论和创作时,西方当代艺术推崇艺术生活化、艺术与生活同体的主张又悄然传来。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废品和新的信息媒介做观念、行为、装置艺术,吸引了我国一些追求标新立异的青年艺术家。对于这些外来的现当代艺术实践和理论,我国美术理论界认真研究,冷静应对,针对视它们为洪水猛兽或奉其为我们艺术发展方向的两种歧见,分析现当代艺术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指出它们理论和实践的反传统的片面性和过激性,引导大家以我为主有选择地参考和借鉴,为我所用,反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现当代艺术和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美术评价体系,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美术理论界在广泛接触外来艺术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到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识到只有立足本土,打通中外古今,领会艺术创造的根本原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明确我们美术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40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潮在我国美术界蔚然成风。美术史论家们辛勤耕耘的多卷本中国美术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题史的出版,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美术审美观论著的问世,使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几千年来中华美术之所以能够在适应时代变革中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善于在与外来艺术交流中,既坚持民族艺术本源,又择取外来艺术可用元素,而不盲目追随和跟从。由此,我国美术理论界面对西方前卫艺术的挑战,对于如何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评价体系”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回答:我们既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要有传统文化修养和认知、感应现实的能力,依据艺术规律和艺术创造原理,坚持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根本宗旨,走自己的路,方能创造出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我们不排斥西方现当代的艺术创造,我国一些中青年艺术家在借鉴中也有不少创造性成果,他们以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情怀,用新的质材和样式,揭示自然环境污染、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贡献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我们重点倡导心、眼、手协同创造的传统艺术形式,推进其拓展和创新,同时坚持多元化、多样化的方针,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广泛的审美需求。
我们满怀信心地推进传统形态走向现代,是依循了数千年中外艺术史积累的经验。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观念,艺术是反映一个时代人的思想情感的,随着时代的变更,风格、样式和面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艺术创造来自客观自然界,来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艺术有不断变化的一面,也有恒定不变的一面。质言之,艺术永远离不开人的审美需求,而人的审美始终出自和基于对真善美天性的向往。西方现代流派强调艺术独创性,在语言上拓宽了审美范畴;当代艺术试图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其拉近与大众距离的良好愿望,但它们将自然科学实验原理——以新的数据和公式来取代旧的,套用于艺术创造,全面摒弃和否定传统艺术观念和样式,无疑是一种认识和实践的误差。对此,西方艺术界也在不断反思,西方大众对传统艺术表达方式的热爱也有增无减,这说明人类几千年积累的审美经验和方式有永久的生命力。诚然,当今世界各地传统美术样式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仿古多于创新,因迎合市场和媚俗而丧失应有品格,这是社会大变革过程中、艺术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的现象。即使如此,在以古开今方针的引领下,仍有不少新人涌现、佳作问世。崇尚传统形态的美术家们发奋图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养分,在传承中创新。运用观念、装置等前卫艺术形式创作的中国艺术家,也不断尝试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使自己的作品诉说中国故事,贴近中国大众。由此,中国美术界在弘扬主旋律的大格局中,呈现出学术争鸣活跃和异彩纷呈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术作品走入市场,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当今我国古代和当代美术家的作品在包括拍卖会在内的世界市场上的销售金额,已有相当规模,但同时也产生了当代一些美术家片面追求价格而忽视作品质量与格调的问题,更出现了一些庸俗的炒作风气。此外,市场上古今名家赝品不断出现,造假画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公开出售伪造艺术品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整顿艺术市场,使其规范化和法制化,也是我国社会的当务之急。从理论角度深入探讨市场经济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掘中外艺术史上优秀艺术家不计名利精益求精于艺术质量的案例,激励艺术家们坚守职业道德,珍惜自己肩负的提高人民精神素质的崇高使命,从而为净化美术界以至整个社会文化空气贡献力量,也是美术理论、批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毋庸置疑,创建正常的美术市场体制,自然也是我们建构中国美术评价体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工作。(作者 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