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今天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很快,不管是国家馆、地方馆还是民营美术馆,大家都是为“美”服务,没有高低之分。
我们今天说,典藏经典,活化经典。典藏的目的,首先就是把当代以及历史上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收藏起来。收藏是对艺术作品的肯定,也是为国家积累宝贵的财富,同时为历史、未来留下可以借鉴的资源。一个国家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历史,不止停留在文字、历史书上,视觉上的文化遗产也非常重要。近期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2000多万件的作品被烧毁,损失太惨烈,后人想要研究巴西的历史,就缺少了很多实物的材料。
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走到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我们翻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到西,从海洋文化到农耕文化到草原文化,56个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5000年来,连绵不断的文化发展,各个时代传承不断,直到今天改革开放,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体系。有人很羡慕中国美术馆竟然藏有4件毕加索的作品,但是我说我们有比毕加索还“厉害”的作品。我们的自信要从文化里来。
镇馆之宝不是“镇”在库房里
中国美术馆1963年开馆,在此之前,做了大量征集工作。周恩来总理在建馆初期就批示,调派部队来保护馆藏作品。我常对艺术家朋友说,你笔下的作品受到国家最高待遇的保护。只有艺术家感受到作品被收藏的价值,他们才愿意把耗费巨大心力创作出来的佳作贡献出来。艺术家创作的好作品应该留世,更应该传世。作品不能被美术馆收藏后,“躺”在库房,几十年不展览,美术馆人必须把典藏的作品进行活化,发挥作品真正的价值。
我们去卢浮宫、去大英博物馆,要排队看他们的镇馆之宝。过去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去中国美术馆能看到你们的镇馆之宝吗?我说还真看不到,因为镇馆之宝都“镇”在库房里面。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们美术馆没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就在6楼辟出一间小展厅,叫“藏宝阁”,展示我们最好的小幅收藏,我说这是“皇冠上的明珠”。让大众随时、免费看到大师的作品。
有一位朋友惊讶于这个小厅能同时汇集那么多大师的作品,问我“都是原作吗”。我想说,中国美术馆不展复制品,展复制品相当于“假唱”,一个国家的美术馆一定要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在人民雪亮的眼睛前面,没有艺术家地位的高低,只有作品艺术的高度。
美术馆人“最爱看”排队
好的想法一定要有持续性,没有持续性,是形不成品牌的。所以要用制度、模式来进行固化,持久下去。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品牌叫“典藏活化系列展”。大家知道,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收藏于上世纪80年代,收藏费只有300多元钱。前几年,我们的典藏活化展把这件作品拿到它的“老家”重庆做展览。那天正好是父亲节,罗中立和他的父亲、儿子、孙子,祖孙四代人一起到美术馆,这一事件引起强烈的轰动,人山人海。这是这件作品第一次回归重庆,作者也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慰藉。这是作品活化,也是“人”的活化。
活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是新媒体时代,要多多跟媒体合作。中国美术馆现在就与媒体合作办“纸上美术馆”,社会反响很好。纸上活化、网站上活化、微信活化、电视活化,都很重要。美术馆在媒体上做一个栏目,介绍自己的好藏品,对媒体、对美术馆、对艺术家都好,提高知名度,也把美传播给社会。我们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起到在校教育起不到的作用,是终身性的教育机构,要利用藏品不断提供给公众好的、新的知识。
今早我来到美术馆,看到好多人排队,我心里就特别高兴,美术馆馆长最喜欢“看排队”。去年冬天,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在新时代”经典作品展,观众在数九寒冬花几个小时,排队两公里看展览。不是我喜欢大家冻着,我欣赏的是人民大众追求美的那种热情,证明我们美术馆办的展览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我们美术馆人的“自恋”。
美术馆把馆藏作品进行活化,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艺术家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对社会大众的回报。(吴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