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我们身处一个以视觉文化而不是以印刷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艺术的创造正在被视觉的、影像的逻辑所改变、所左右。在这种与以往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除了那些能够被法律、法令所约束、所控制的空间,还存在着一个法律与行政命令效力之外的伦理道德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我们看到了璀璨的繁星,也看到了无底的黑洞……我们深知,它的指向始终是人心、自我。自律与自省是伦理世界最重要的精神律令。
罗曼·罗兰说:“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在艺术高举真、善、美的火炬奋勇前进时,大多数人忽略了假、丑、恶的黑暗。其实,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歌颂,更是对现实生活中假、丑、恶的超越。马蒂斯说:“我希望,一个疲倦的、伤心的或是困惫的人,可以在我的画前享受到片刻安宁。”
艺术家的良知在于深知罪恶,但不宣扬罪恶。这是因为不知道人性罪恶的黑暗,就不知道人性超越的艰难与艺术圣洁的价值。
何为良知呢?它的英文是conscience,在英汉词典中,被翻译为“天赋的道德观念”。conscience的本义是“共同知道的状态或行为”,后来演化为“良知”之意。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中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对比可知,西方文化关注良知所达成的集体共识,儒家经典关注良知所表现的个体自觉的状态。无论东西,“良知”一词都指向了一种不用刻意讨论或思考而达成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当下价值观剧烈变革的年代里,追问基本共识的内涵成为一个学术热点。这无可厚非,因为人类认知是在不断追问中取得进步的。
整体来讲,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反映,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只是,人性如此丰富,只有一部分被艺术家发掘并表现了出来。
按照天主教义界定的人性“七宗罪”,包括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在艺术作品中,“七宗罪”均有表现。仅以第一项“暴食”来讲,弗洛伊德笔下的胖女人体画作可谓尽人皆知。在最初的视觉震撼之余,可以清晰感知画家对于“真”的追求,对人类精神状态颠沛流离和动荡不安的心态塑造。对于画家来讲,只有把这种真实表现出来,他的画才有意义。书敏在文章中写道:“与其说画家笔下表现的是赤裸裸的芸芸众生相,不如说是对形形色色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把握。你反复观瞻,再三咀嚼,在他的作品中,对那种存在于当下人类精神世界的通病,比如冷漠、焦虑、迷茫、空虚及无聊心态等都有着深层表现,鞭辟入里,刻画入骨,吸引人不由自主走进其中,发人深省,一吟三叹。”弗洛伊德深知人性的罪恶,但他不宣扬罪恶,而是以此揭露矛盾中的人性,并以此超越现实的羁绊。
在求真的道路上,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甘落后。朱昱的行为艺术作品《食人》令人侧目,记录了他在厨房里清洗、烹饪六个月大的死胎和食用死胎的全过程。毋庸置疑,只要是人,就不会对这种行为无动于衷。有评论者(芦花)称:“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次战争和饥荒,都发生过人吃人的现象,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丑恶的,然而这种事情毕竟离我们很遥远,不痛不痒,而朱昱将它活生生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你必须去面对和正视,感到恶心了是吗?那么多发生在世界上的真实的人吃人的事件(物质的)该怎么说?”
初见此作之时,实话实说,我被震撼到了。确实,以往的吃人都在史书里,在鲁迅的文章里,甚至也在当下的现实生活的黑暗角落里发生着。思考再三,这件作品真正价值是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是沿着已知的罪恶真实再现罪恶。它与艺术创造力与表现力关系不大,而是以艺术的名义复制罪恶。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人性的罪恶毋庸置疑,但艺术之路是向上超越,还是向下愈加沉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有良知的艺术家是深知罪恶,但不宣扬罪恶。(作者 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