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提出“时代艺术”这一概念,是对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转型,并且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思考,也是笔者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为之力行的探索和尝试。
时代艺术:中国的话题
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是跨文化、跨语境,对事物、对自我、对历史、对文明进程,融合、交织、投影和反射的艺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又由于经济的融合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相互影响,全球化进程中的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中国的“时代艺术”,不仅仅只从传统文化或者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待,更应从艺术哲学、从社会转型、从全球化这一历史的大跨度、大时代背景来审视。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艺术必将以更加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升我们的艺术自信,并融合于世界艺术、影响于世界艺术。
“时代艺术”是对目前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三者叠加存在的提炼和推进,在时间起始上以二十一世纪为对应。在艺术创作上以原创性、当代性、国际性为基本考量。
时代艺术的原创性,必须是艺术家所创造出的属于个人的艺术表达形式,即独创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在这里,可以从两个层面做一解读,一是基于中国艺术传统基础上的原创,中国的基本元素融合当代性和国际性,是传承中的创新和发展。二是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材质、全新的表达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原创性应该是成为时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条件。
时代艺术的当代性,是艺术必须具有当代的属性。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非凡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时代的时间跨度中,因时间节点的不同,必在不同时间艺术家会有对当下不同的感受和认知,既有个体审美的趣向又有面对社会不同群体大众的审美诉求。因此,艺术家在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呈现上必定应有当下的表达。
时代艺术的世界性,是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超越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已从封闭的农耕文明到半封闭的工业文明,正逐步走向全面融合全面开放的智能文明社会,艺术将不可避免地打破各种界限,成为人类心灵交流、情感交流、认知交流通用可视和无边界限制可感知的语言。
艺术的时代性:历史的自觉
人类社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显著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沿着一条既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发展集合生成趋同的广阔路线向前行进”。历史的自觉与必然必定导致人类文明进程的趋同。艺术亦然,没有例外。在其不同的历史、社会发展阶段,艺术发展的轨迹必定与其相对应,其创作的作品必定具有深刻、明显的时代性,这亦是一种艺术历史的自觉。是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时代印记”的特殊功能。
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品的本质》中写道:“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俗慨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对这一艺术现象的存在,是艺术时代性在当下的正常反映。清代僧人画家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的文艺”,都强调了艺术的时代性。
时间、空间、物质、技术、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社会转型、全球化这一急速变革的时代,在科技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时代,艺术必将有所作为,可以期望艺术的时代性必将为这一段人类文明史留下强烈的“时代印记”。
冲突与转换: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职责
传统艺术在农耕文明时代是历史遗存给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时代记忆。
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传承、继续发扬,但已经难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艺术已无法承担全球化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的这个时代的艺术职责和使命,它所代表的是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的“时代印记”。现阶段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时代性,但由于对原有的审美经验及对艺术创作的固有程式的坚持及对艺术内容和形式表达的不同看法,争议仍然很大。旧和新的观念的冲突是推进艺术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在讨论和探索中达成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转换正是这个时代艺术发展重要的内容之一。
反思与前行:艺术之现代性
时代艺术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现代性,我们该如何理解时代艺术的现代性?
一是在现阶段,全球化的影响,交通、讯息的便捷,社会整体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趋向一致,艺术对个人生存状态及人类整体生存状态更加关心。
二是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多媒介、多材质的介入、科技手段的运用、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表达都可以构成一件艺术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不久的未来,智能机器人也将介入到艺术的创作。
三是艺术的世界性在提升,艺术创作的包容性在增强,各个国家文化互动在扩展,艺术的民族性在互动中不断融合。
当下艺术现代性在艺术组织管理上所提出的要求,已成艺术组织、协调、管理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性问题。艺术现代性对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素养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评判。艺术组织管理、艺术家人格素养、艺术价值观、艺术表现形式等几方面的现代性要求,对今后艺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需要作出严肃和认真的回应。
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艺术、看待艺术的发展,看待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呈现的作用,是艺术价值观最本质的体现。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以往所有艺术的界限、不同文化间的界限,各种媒介、材质的界限,在原创的基础上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这对以往已经固化的艺术史知识、艺术鉴赏经验、审美经验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考验,这就是时代艺术的现代性和它的创新性。
我们要避免艺术本身对艺术的限制。传统艺术自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扬,但不能由于它的存在而限制艺术自身的发展。“墨点无多泪自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这是八大山人对艺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感慨。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已经复兴,艺术亦必定重启辉煌。在反思中审视艺术的现代性,在前行中呈现艺术的时代性,艺术任重而道远。
文化进化:艺术之重构
《世界艺术史》(作者 修·昂纳,约翰·佛莱明),在书的导言中对艺术作了十分概括的表述:“艺术从来就是人类社会中由信仰、仪式、道德与宗教规范、巫术、科学、神话或历史所组成的复杂结构的一部分”。艺术的重构是文化进化的必定过程和自然体现,艺术的重构应该是多象的重构,蕴含其中的艺术观、艺术创作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将在多象中以不同的意境出现。
艺术创作的多象是时代艺术在发展中艺术重构的最本质的体现。在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到处存在着具象和抽象,自然界和宇宙就是具象和抽象的组合。西方艺术用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这是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换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常常为艺术创作的具象、抽象发生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实际上却背离了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这一艺术自身的主题。艺术创作难道仅仅是具象和抽象这么简单吗?具象和抽象仅仅是表象,艺术之深刻在于表达了什么。以人类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见到的、所感知的、通过研究所了解的,对于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对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还是很浅薄的。人类从来没有达到对具象的充分描绘,更无法进入最终描绘,你只要具备一般的物理学、天文学知识,你对呈现在你眼前的物象你能描绘出它的完全的真实吗?至于抽象,对于我们渺小的人类来说,社会、世界、宇宙,有无限的抽象存在,更难于穷尽。开放艺术的自由空间,让艺术的哲学性在人类无限的想象力之中达到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这应是艺术创作的自由之路。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有着无限的可能的,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艺术创作的各种意象,比如心象、无象、空象等等之象。
发之于心,动之于情,艺术使人得以升华,艺术赋予人以崇高,对艺术的敬畏,是艺术创作的缘起,变化、创新将推进艺术的发展,而固守、僵化、必定导致艺术发展的停滞。中国的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遗存,给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艺术创作难以取尽的各种元素。社会急速变化和发展,国际性的交流和文化融合及科技推动下未来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都给艺术重构提供了已具备的所有条件。
走向未来:艺术的使命
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示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文艺复兴影响了西方整个的现代历史。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华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而艺术必须有所作为。艺术已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文化标志,顺势而为,创新艺术,大力推进时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艺术担当。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必将以更加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出创新的、有活力的、有价值的、贡献于世界的中国的“时代艺术”。以中国的艺术自信,融合于世界艺术、影响于世界艺术。(吕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