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9年,中国美术界将迎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等一系列重要创作展览活动。“伴随着书写视觉史诗的历史责任与创作意识在当代被重新唤醒,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梳理、价值重建、命题思考等,再度成为美术家、美术理论家所关注的焦点。 ” 《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说。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健、尚辉、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吕品昌、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琪等美术界专家一起走进上海美术学院南院校区,观摩了“上海美术学院师生美术创作优秀草图观摩展”并提出了真诚的意见。
展览展出了46位师生的67幅作品,每一张草图背后都是一个项目,它们是“中华家园”“时代风采”“上海故事”等。“上海美术学院将主题性美术创作列为主要课程和创作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将之作为学校的历史责任。当下,以上海美术学院为主体的上海青年一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虽然呈现出多样性,但还未凝聚形成一种代表性的特征。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表示,“上海或者说江南地区的美术创作一直强调更多的形式感,强调唯美和抒情。这样的状态如何介入主题性创作,对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
《美术》杂志社和上海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美术建设专题研讨会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第二回) ”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与此次观摩展一起,从理论研讨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何为主题性美术创作呢?陈履生认为,首先需要厘清概念。“20世纪现代美术创作中尤其受到前苏联影响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突出主题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这类绘画统称为主题性美术创作。 ”他指出,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很多美术创作已经脱离了上世纪50年代那种质朴的表现现实的方法,越来越过度地装饰题材,而这也成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事主题性美术创作,不能缺少对历史的研究。
从概念上看,“主题性美术创作”看上去很清晰。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艰难的理论命题。尚辉认为,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价值上,一般认为有两个绕不过去的理论基础问题。一是对图像时代艺术独特价值的认同,二是对造型艺术叙事合成的理论认知。代大权从版画的发展历程谈到主题性创作对版画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他说:“主题性的宏大叙事像一棵大树,离不开枝叶和藤蔓的伸展和环绕。创作当代性的阴影正是历史的局限性,而横贯历史与当代的永远是不朽和高贵的人心。穿越我们认识的局限,穿越我们表现的局限,引领我们永远前行的依然是人心。 ”
郑工认为,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当中不可回避主体性的存在。这其中有两对关键词,一是角度与片断,二是细节与氛围。角度就是当代人的视角,片断就是片断性的观看。“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段创作的作品,也就是重画,其意义是什么呢?价值在哪里呢?这些都可以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他讲到,细节在绘画叙事当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每一个画家都要去思考“细节的独立性在哪里” 。此外,渲染氛围的时候,如何呈现出历史的厚度?每个创作者都应该就具体的问题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各个剖面对主题性美术创作进行了爬梳和分析,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术见解。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认为,主题性创作资源研究是中国美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未来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主题性美术创作也会成为历史文献。20世纪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写实性、表现性和象征性。主题性美术创作应该形成一个专史研究,因为相关的作品数据库足以支撑这样一门学科的建设,而且它可以深化当代美术的话语体系。
此次上海研讨会,美术界的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他们每一位的发言都得到前辈的悉心点评,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也生发出了更多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研究方向,如“关于党的历史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状况”“全国美展中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状况”“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叙事研究”以及“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论建设问题”等。与会专家都期待,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探讨能够回到绘画本体层面,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让主题性美术创作有更多的超越。(作者 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