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摘要:无需讳言,几个展览给人印象深刻也特别感人的作品不多,作品的辨识度与画家的个性都比较低。中国画而言,就是差不多的20来种类型,画面效果是差不多的满密繁复色,尺寸也是差不多的两米见方,题材内容则是“幸福的家庭都一样”。
2019年有很多重要展览,其中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绝对算重头戏。关于全国美展我写过不少文字,含1929年民国时期的那一次。上两届的全国美展论坛,我有论文入选,正琢磨着本届是否也写一篇,却发现没这事儿了。
本届美展共设14个展区,我跑了5个。其中雕塑展区在下午4:35分赶到,因迟到几分钟硬是没让进,竟再也没找到时间去看这些曾经近在咫尺的作品。应该说,本届展览动员之广、规模之巨、种类之繁、作品之多、技术之高、装裱之精、展览场地之大气、灯光设计之高档,估计是历届中最好的,体现了国家对重要时间节点大型美展的重视。有意思的是,展览结束还不到两月就如隔三秋了,但大致还能回忆起爬几座楼跑马观花也累趴了的场景,个别作品如中国画《尖峰食刻》也有印象,案板上几条银灰色的带鱼质感画得太过逼真,甚至能秒杀宋画的精谨。
无需讳言,几个展览给人印象深刻也特别感人的作品不多,作品的辨识度与画家的个性都比较低。就中国画而言,就是差不多的20来种类型,画面效果是差不多的满密繁复色,尺寸也是差不多的两米见方,题材内容则是“幸福的家庭都一样”。近年来业界对大型群展基于“展厅效应”而使得作品的风格、题材逐渐固化微词不断,甚至有“画什么不重要,怎样画才重要”的技术至上论调。有些遗憾的是,近年的大展即便是获奖作品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也难有30年前那样的社会影响力了,有无国际影响更不好说。而采风、构思、培训、创作、评选、展出、批评、研究等环节,也多半在没有交集的小圈子自说自话。本届美展的部分作品画照片竟成了热点,也有些讽刺。
全国美展的题材与风格有某些潜在规定,古代绘画大家即便是徐渭、朱耷或齐白石那种青松、红日加万年青等民俗味形象构成的简笔文人画,要入选近40年的全国美展几无可能。传统的院体、宗教、民间、文人四大绘画体系,至少文人画在如今的大型群展中绝迹了,因此在注重整体展览效果的语境中讨论写意精神、反对画照片,出发点就有问题,除非是专项的文人画、写意画展览。在一人一票的情况下,最先拿下的技法立意皆差的,再是有棱角个性的,最后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内容正确不痛不痒、立此存照四平八稳、技法高超让人惊讶的巨作,而难有油画《父亲》《为什么》等震撼人心甚至让人痛哭流涕的作品。
有一些作品也立足当下紧扣时代,作品题目中也如申报社科基金那样有某些时尚词汇。这些作品关注社会热点、讴歌英雄人物、表现建设成就,以艺术创作方式为社会贡献正能量,比如表现贵州“天眼”工程的就有好几幅,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题材。而大部分作者比较冷静,画看手机与自拍,画逛街的帅哥美女,画发呆或突然的自我,更多的画工地田间歇晌、查干湖捕鱼,甚至干脆画一堆旧书和书架。感觉画家的精神空间、个性态度、艺术语言都藏起来没有了,甚至连些小的技法个性都没了。说不定下次国展,又是这些标准答案般的作品而换上不同的作者。
因此,要反思数十年来艺术引领民众与文化服务的美展思路,得从创作、遴选、展出到美育惠民等细节进行调整以防止某些体制化弊端,不能只作单向度努力。尤其要反思展览对艺术个性的抑制,得鼓励从题材到材质、从理念到创作的创新。也得注意普及与提高,让艺术与时代、与百姓更好关联,甚至能为未来的创作提供启示。另外,还得反思在声光电媒介发达与资讯易得的时代,某些艺术门类表现的局限。比如,表现宇宙黑洞、太空行走、航母下水等重大新闻,如果以绘画、音乐、剪纸、皮影、雕塑去演绎是否合适,是不是艺术不能承受之重?就音乐而言,即便呈现出美声、摇滚、民歌、通俗等不同唱法,虽有风格之美,也逊色于资讯本身带来的震撼。再如,山水画因材质与审美惯性等问题,就不太适合表现油画的厚重与色彩斑斓,但不少作品为出新喜欢跨界,搞得版画像油画,油画像国画,国画像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