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刘昌玉(艺术时评人)
近日,媒体披露了某宝明码标价为各类儿童画比赛代画作品一事。商家亮出的代画广告中,声称啥都可以画:儿童画、手抄报、语数外各科主题小报等等,还能保证95%以上的获奖率,让人感慨商品社会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关注一下这些商家的销售业绩,月销五六千的不少,买家拿回去后也是获奖频频,因此好评不断。价格实惠,供需两旺,似乎一个新兴的细分市场逐渐被培育。然而,这样煞是红火的生意实则令人担忧。
花钱购买参赛作品无疑是对比赛公平性最大的破坏,严肃认真参赛的同学辛辛苦苦创作一幅作品进行投稿并报以巨大期待,作弊者却轻轻松松花钱搞定,而且让成年的枪手卖家和儿童选手竞技,也使比赛严重变味。这种行为俨然文化课考试作弊,既是对他人劳动的漠视,也是对比赛规则的亵渎,更是对学校教育的掣肘,是败坏学风的开始。可以想象学校若干年的教育在孩子们思想意识中建立起来的正向世界观和道德观,也许就在某一次的家长“买办”之后坍塌,我们似乎看到饱为诟病的大学论文抄袭现象年龄段前移的影子。
最严重的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直接扭曲。购买儿童画参赛的主体显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期,如果这样的事情堂而皇之地出现并盛行,等于告诉他们不必努力,有钱自然能买来荣誉。久而久之,某一次的绘画获奖旋即淹没在滚滚洪流中,但“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这些赤裸裸的金钱观和不劳而获的习性,还有获奖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则会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长此以往的后果可想而知。敢于公开炫耀作弊得来的成绩是多么糟糕的教育!
而它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本身。我们看到一些买家在网上高调晾晒自己买来的作品获奖,有省级二等奖的,还有市级一等奖的,孩子是多么高兴云云,这就是价值观扭曲最直接的佐证。所以花钱找人代画儿童画参赛对于学生个体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买卖也是荒唐的,于教育而言更是危险的。在此笔者还真感庆幸,这些所谓的获奖没有纳入孩子考学的加分项,否则不知又要造成多大的不公平。
其实,这种作弊还是对孩子锻炼和教育机会的浪费,创作一幅美术作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幅有着独立思想的儿童画,在取材、构思、创作等每个步骤的艰苦付出,从思路酝酿,主题表达到技法和材料选择,一系列的锻炼过程才是孩子参赛本身最有意义的,如果未能获奖,体会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人生体验和教育,花钱代笔却把这些意义一笔抹消,着实令人遗憾和惋惜。这里不禁要问那些花这笔钱的父母,孩子很开心,自己很有面子,那么以后各种考试,各种比赛呢?孩子一生所需要经历的关卡能否都可以靠花钱过关?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愚昧可笑,与掩耳盗铃无异吗?
当然,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现象背后真正的推手还是成人而非孩子,是成人思维和现实利益作祟的结果。家长往往能找出诸如“没时间”、“不会指导”等很多理由而选择这种“打包服务”,如果一不小心获个奖还能炫耀炫耀孩子的过人绘画才能,与其说搏孩子一乐,不如说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巧妙”的办法何乐不为;对于主办方(包括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协会组织等)而言,展示那些思想深邃,画面缜密,效果惊人之作,不管水平真假,能出工作成果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利也会与成果相伴而来;卖家们则更是出于利益而无它。严重一点说,这种现象是功利裹挟儿童,教育观扭曲的直接体现,是商业社会不良习气对儿童成长的侵袭。
这里,我们还需要对儿童绘画作深入认识,探讨现象出现的内在因素。有些网络店铺拍胸脯保证获奖率,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显然不是卖家与评委有串通的渠道,而是卖家十分容易地抓住了优秀儿童画的“命门”。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少儿绘画大赛赛事多如牛毛,小到班级板报布置、学校艺术节,中到县市级高到省级国家级的少儿比赛,儿童绘画比赛因其广泛性和非专业性特点成了最容易组织的赛事和某某部门机构最信手拈来的活动组织载体,频繁的评比活动和过于功利化的赛事组织成为催生代画这一怪象的大前提。具体一点看,要保证大概率获奖,就儿童画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特别难的命题。除了内容契合主题,那些胜出的必定是线条流畅,色彩优美,情节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尽管深刻的主题比不过孩子天真的思想,完美的画面不如“逸笔草草”来得真实,成熟老道的“儿童画”并不一定能代表儿童自己,但是好看养眼,能够适合用来悬挂展示、拍照宣传的作品却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是否真正出自孩子自己的手,却摸不着看不见,也就无足轻重。所以,在这一笔“交易”中,倒不是说评委的眼光不行,也不一定是主办方和家长不懂行,而是各取所需的现实诉求:卖家成功兜售产品,买家图得方便清闲,主办方圆满举办活动,三方皆大欢喜,唯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审美培养被抛在一边。
实际上,儿童的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纯真之花,出自他们画笔下的儿童画,虽然技法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大的价值恰恰在于稚嫩的“儿童”味,那是最不该被掩盖的童趣之光,家长把自己孩子鲜活玲珑的个性置于单一、刻板、世俗的评判桎梏之下,甚至不择手段过早地向成人世界的成败标准靠拢和妥协,扼杀孩子的灵性不说,首先是道德教育的败笔。要知道,艺术的本质在于求异而非求同,儿童画亦然。明白了这点,家长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在意一次儿童绘画比赛的得奖与否了。笔者还认为现实中人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儿童画评比活动,如果非要举行的话,倒不如转变思路,尽可能大范围地予以展示,让学生真正感受自己付出的快乐,也让儿童画评比活动回归本真而少一些变味。
现如今,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商标侵权、论文抄袭、艺术创作雷同,都在考验着社会诚信体系。儿童画代画一事,因为对象的特殊而让它特别敏感。值得庆幸的是,从目前看这种现象还未大规模存在,希望能引起市场监管部门、线上平台、儿童绘画赛事主办方、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各方的关注,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把这恶之花掐断在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