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些年,国家及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都给予了极大关注、重视和不同程度的扶持,这其中有一支特殊的力量备受瞩目,即让艺术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从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的确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总书记的讲话为美术、艺术进一步服务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美术、艺术在助力乡村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作用和使命任务,的确可以为乡村蜕变升级、筑建美丽家园带来新的发展视角与思路,提供新的腾飞动力和潜能,不仅能够有效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弘扬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活跃乡村文艺氛围、提高村民审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地方旅游、增加村民收入与提升消费能力等方面,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有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设计规划时,除了注重“硬件”投入、凸显实用功能外,还要注重“软件”开发,注重其外在形象和内在美感,特别在对待乡村传统美学的传承、人文精神的弘扬、审美功能的彰显等方面,要邀请专业设计师、艺术家一同把关、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在科学合理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的美的符号和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整个设计规划更加锦上添花、尽善尽美,更加体现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乡村新风貌。而作为设计师、艺术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专业小圈子里,要以“美”为媒,以“艺”为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乡村振兴等的大舞台、大课题之中,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艺术乡村、乡村艺术的建设贡献才智。譬如,以当地原有景观特征和文化脉络为灵感,通过建筑、雕塑、绘画、摄影、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与具体表现手法来融入艺术乡建,进行不同主题的创作;也可以寻找多元文艺形式的最佳结合点,通过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现当代艺术与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乡村传统工艺等有机融合、同台共技,来提供更多文艺样本和观感体验,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开阔村民审美视野,吸引游客驻足观光。当然,艺术助力贯穿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其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关键在于精准聚焦、精心谋划、精品创作,拒绝胡乱应付、粗制滥造,更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风气与丑陋现象。
直言不讳地讲,虽然艺术乡村建设近些年称得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曝光出不少失败的、虎头蛇尾的案例。我们要从中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特别要看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有些地区将其视为政绩工程,太过急于求成,严重脱离乡村实际,打着艺术的名义对乡村进行盲目粗暴地改造与涂抹,甚至推倒重来、整拆整建,以致于出现了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弄虚作假,中看不中用,最终造成乡村发展定位上的错误,以及大量资金资源等的浪费。再比如,有些地区为图省事、搭便车、走捷径,直接拷贝、照搬照抄,走上了千村一面、千篇一律的乡村城镇化路子,没有体现出所在区域应有的优势、特色和价值,没有坚持一村一品、各美其美的正确发展理念等。
毫无疑问,艺术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落实,也必须根植于乡村,真正融入村民生活,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最大限度保护村庄肌理完整,保留其质朴风貌、原生文化、传统习俗等的基础上,借助和运用艺术的思维、理念与手段来唤醒、激活、赋能乡村,来增强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同时也要清楚,无论是艺术振兴,还是文化振兴,归根结底都属于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重要一环,绝不能敷衍怠慢。它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不是设计师、艺术家创作的试验场、试错地,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将其单纯理解为艺术下乡、文化移植,或简单改造、挂牌成艺术家的写生基地,随便举办几次艺术活动就草草了事,就算大功告成。远没那么简单,也绝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要深度融合持续发力,并且要负责到底,不能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因此这就要求无论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设计师、艺术家,在进行乡村设计、规划前都要反复考察、潜心研究、严谨设计、充分论证,尤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而非主观臆断、一意孤行、随便拍板。同时还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头脑发热,纯粹为了凑热度、赶进度、拼政绩等置村民意愿于不顾,或严重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致使村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大幅下降,以及出现所谓“建设性破坏”“开发式破相”等的违规违法行为,都是不应该,也是不被允许的。
须知,乡村发展经不起折腾,由不得任何单位和个人肆意妄为,它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也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务必要保持其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所以每走一步、每制定一个规划、每设计一张图纸、每开展一个项目等,都要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村民为参与和服务主体,尊重村民意愿,集中村民智慧,汇聚村民力量,而非大包大揽、主客颠倒、强制推行。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王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