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白砥
编者按: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主办的“碑帖融合实践与理论研究——白砥研究生教学师生作品展”5月8日在绍兴柯桥美术馆开幕。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长孙文友,绍兴市政协副主席、绍兴市文史馆馆长冯建荣,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副理事长周雷,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秘书长刘华先,绍兴市柯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杰,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何来胜等出席。冯建荣、李永杰分别致词,导师白砥和4位参展作者何来胜、王铁吾、孟夏、卢莹向柯桥美术馆捐赠书法作品,孙文友宣布展览开幕。白砥做了书法专题讲座并与听众互动。
在一次研究生课堂上,我曾经谈到艺术院校与普通大学的书法专业在硕、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所具有的差异性——综合性大学更多的以强化传授书法的基本技法及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尤其对五体书的书写技能及历代书法史的发展有相对全面的实践与认识,而专业艺术院校则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须有更加深入的能力培养与挖掘。这种深入表现在创作上首先必须提炼硕、博生自我的风格要素及审美倾向,同时又能站在历史的宏观发展立场上使自我的艺术追求与整个书法史的发展相吻合,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则更应该倾向于对书法的艺术学思考,而不能仅仅局限或满足于对既有历史的梳理与归纳。那么,怎样的创作与研究更符合这种要求呢?我们先把历史回推一百年,在20世纪初甚或更早,中国书法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一些具有良好旧学底子而又身处变革时代的书法家与思想家,大都不约而同地把自我的书法创作方向定位在碑学与碑帖融合之上。碑学与其说是一场书法革命,不如说是对大气、质朴、浑厚、古拙的传统精神的回归,是对自甲骨文以下至隋唐前的篆隶楷书的回归。而这些学兼古今的书法家,其实在求功名阶段,所做的功课多为帖学,故在他们的书学思想中,碑帖碰撞是必然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为继碑学后的大趋势,这种意识一直延续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始创者陆维钊先生他们一代,并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国书坛也曾因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而出现了“现代书法”,但就整个大势而言,碑帖融合在当代尚不会被“现代书法”所取代,而且在过去的整整个世纪中,碑帖融合在技法与审美上并未臻于至美,尚有许多可以深挖的领域。随着功利主义思想在书坛的抬头及传统道学的式微,这种深挖的可能性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小。虽然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全国有近三百所高校开设书法专业,但就书法的灵魂建构而言,只能说越来越远去。所以,历史的重任摆在了我们面前。作为拥有近60年历史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其书学传统不偏碑帖,创始者潘天寿、陆维钊及诸乐三、沙孟海等前辈皆有碑帖结合的创作实践遗产,作为承继者的我们没有理由只满足于笔墨书写等基本技法的表现与授受,而应站在书法史发展的潮头,引领当代书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