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建会
王炳学
张建会先生是全国公认的隶书大家,其隶书特点突出,个人风貌完备,深受推崇,乃至在全国出现了“张建会现象”,许多喜欢或致力于隶书学习的书法家都纷纷模仿学习,形成了“张建会热”。但是在其以隶书奠定自己在书法事业上较高地位的同时,其行草书的艺术光彩却被深深掩盖,乃至被人忽略。
张建会先生的行草书功力深厚、不激不厉、淡定高古,不可多得。其行草书得益于孙过庭《书谱》,同时,很善于汲取倪元璐、王铎、董其昌等明清诸家的菁华,吸收消化,为我所用。在他以《书谱》筑基的行草书作品中,明清行草名家的影子若隐若现,悠忽间撷英纳翠、如见群贤。一位记者在评价张建会先生行草书时说过一段话:“张建会不仅长于隶书,行草也非常精彩,深得明清两代书家的笔意精髓。或纵横开阖,或流利洒脱,或骨健婀娜,或闲适清逸,挟风带雨,气象万千。深有‘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舒畅之感。显示了他对传统寝息有素和挥洒之间把握的精确”。
毫不讳言,当代书坛受社会、时风影响很大,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现象比比可见。浮躁之气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反映在书家的笔墨上,所以那种燥气和飘忽不定的感觉在当下很多书法作品中表现非常突出。
然而,品读张建会先生的行草书作品,却没有丝毫的俗气与燥气。不激不厉、淡定从容,如徐徐春风拂面,其鲜明的个性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家个人的学识、对社会的认同、客观意识和心性是藏不住的。晚清书家莫友芝在《郘亭书画经眼录》中说:“书本心画,可以观人”。建会先生温和平易,待人宽厚仁慈,很少张扬显摆。他有自己的做人准则,平易近人、认真谨严的做人做事风范,被大家广泛接受,天津书法界无论老一辈还是年轻人都喜欢与他相处。他对年长者尊重关心,对年轻人热心提携,在天津乃至全国书画界有口皆碑。其淡定从容的个性不仅反映在近几年的隶书作品中,在很容易挥洒性情的行草书创作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淡定从容似阅尽千帆竞渡的江河湖海,是经过数十年岁月洗练后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另一种洒脱。正气、稳健、宁静、安然而又不失积极的个人性情在书法创作中真诚流露。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书家书写功力的具体体现,线条过关其次才是字、章法、位置的经营布置。张建会先生行草书正是深刻把握住了这一点,线条沉稳劲健、干净利落,如风、似竹、尤钢筋铁丝。其行草书线条与近期创作的隶书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万法归一,从有形到无形,这也正是张建会先生个人书学思想、审美理念的逐步统一和完美体现。如癸未年创作的一组行草书作品,其对线条的把握达到了这个阶段个人书写的最佳状态。草书王维诗《过香积寺》,线条干净飒利,偶尔几笔长锋,稳中求逸,既沉稳静穆而又飘逸质感,增强了作品的灵动气象;再如行书杜甫诗《题玄武禅师座壁》、《望岳》,草书《朱雀桥边野草花》,线条质感强烈、劲健如风,非几十年的功力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他很讲究线条的变化,每幅作品中线条虽粗细变化明显,但均匀有致,不夸张、不做作,在笔墨运行中随时捕捉瞬间的书写灵感,心性的灵动与笔锋的运行、水墨的流淌高度契合,自然洒脱,心手双畅,急徐顿行,尽由心生。细如毫发但不纤弱,粗如毛竹而韧劲依然;学过董华亭又无一点俗媚,借鉴王铎却没有一点粗野之气。偶尔一两笔隶意会使整幅作品增添意想不到的情趣,别有风味。
张建会先生的行草书很注重墨色变化,或浓或淡、或湿或干、或枯或润,挥洒自如,折射出很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墨色丰富、变化自然生动,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欣赏内涵和视觉感染力,让人在墨色变化中产生更多的对书法艺术美的遐想。如癸未年创作的《沁园春.雪》,庚寅年草书《孟浩然诗二首》,己酉年书晏殊《浣溪沙》条幅等作品,或墨色变化明显,如国画的远近景布置,增强了作品的厚度、深度;或墨色渐次变化,增强了墨色的层次感。在变化中做到生动协调、自然得体。没有当下流行书风创作中用墨夸张变形,故意拉大点线面墨色强烈对比效果的肆意与做作。张建会先生是在写书法,而不是做书法,在法度谨严中的那份自然真情表露,也正暗含了他多年追求的个人很朴素的书学思想:有主见、不固执、善吸收、不盲从,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
古意盎然,我想每个看到过张建会先生行草书作品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一如他的隶书作品,格调高、气韵古,高古中透着宁静、雅致、冲淡、自然。这种古韵不是做出来的、不是刻意而为,那是从骨子里透出的古雅神韵,那是作者思接千载后精神的自觉外化。书也好、画也好,善于欣赏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高低,这种高低不在笔墨,不在布置,是思想、意识、境界、学识、心性诸多内在元素的综合反映。不是想俗就俗、想古就能古的问题。在张建会先生行草书作品中,很少有万马奔腾、惊涛拍岸、狂云乱卷的咄咄逼人之势。更多的是如高僧入定,身处纷扰而心无纷扰;如桃花源中的耕者,自管悠然农桑耕作,不问是汉是晋;如竹林七贤午后林中闲烹茶;如高士隐者月下竹影,一架古琴,却喜弄《春江花月夜》,要的就是那份清幽与恬淡。尽管张建会先生作为生命个体,一直怀着积极的入世态度,认真写字、认真工作、认真做人。但作为艺术家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却不会因为每天琐碎事务的纷扰而弱化。那种对自己喜欢的艺术的爱和心灵的艺术张力会随着每一次创作很自然地通过笔墨洒落到纸端。
在行草书作品中,张建会先生似乎也在努力追求一种格调,一种与自己的心性相生相合,自己喜欢的艺术格调。可能与时风相去甚远,但这是自己的东西,是自己内心喜欢的笔墨情趣,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正确的途径。认准了就坚持走下去,一如自己坚持隶书创作的执着。
“诗、书、画造诣愈深,变化愈大,愈觉无止境。无止境,其乐乃无穷,故可以终身向往而无厌。”吴玉如先生说过的这段话也许正是张建会先生目前艺术追求和创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欣赏张建会先生隶书创作的同时,建议你也关注一下他的行草书作品,在那里你一定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会对张建会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与张建会先生一起乘物游心、在艺术的精神世界遨游,一起烹雪品茗,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与升华。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一日于墨雨轩
作者:王炳学,别署墨雨轩主,河北南皮人。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开书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