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和冠欣 摄
昨天至4月11日,一场与“家承”、“传承”关联的特别展“墨缘书韵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书法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参展的三位艺术家是父子、兄弟,展览共汇集三人的真、行、草、隶等书体的精品70余件,呈现形式包括对联、扇面、手卷等,而内容以前人之经典诗词、名言警句为主。
与往常不同,此次展览并没有安排开幕式,不过依然有不少人慕名前来。“主角是我爸爸,今年96岁的他适逢本命年,一直说给他做一个单独的展览,可他总是不同意,他认为书法就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写。”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介绍说,最终他和弟弟王卫明商量一同陪父亲王念堂做这次展览。
“此次展览既是对父亲书法的总结,也是两代人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呈现。”王明明说:“我们三人写字各有特点,共通点是真心喜欢这门艺术。字写得好坏与否并不重要,但每个家庭如何去呵护中国文化,怎样去滋养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情结,我觉得需要每位参观者留心思考。”
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所有书写内容都语出古今经典诗词、名言,包括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诫子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全篇文字。北京画院研究员乐祥海认为,“中国文化依靠文字才得以传承下来。以书法的形式还原出来,虽然比不上其他出版形式那般豪华,但原汁原味还原出来才更显力量。”
乐祥海介绍,从这两代人身上可以寻找到他们对传统的文化理想与文化自信王念堂老人当年曾带着孩子遍访京城诸位大师;目前旅居日本的王卫明曾先后攻读下中国绘画史和佛教绘画史博士学位。在乐祥海看来,现在不少人在书写形式上动脑筋,甚至把它当作绘画的一种引申,偏离了书法的本质。“书法毕竟是以文为基础,没有修养写出来自然没有高度。”
在王明明看来,中国艺术展现的是内涵的力量,有些东西如果完全引用西方,就会把它引向歧途。“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新的基础首先来自传承,而不是漫无边际、没有出处的"自我发挥"和昙花一现的"大胆创造"。”如今各种行为书法、装饰书法和稀奇古怪的图式等没有边界的创新,几近将中国书法置入一个危险境地。“中国书法的发展应该在其本体中创新,而不是在样式上无限发展,那是对艺术本身的一种破坏。”王明明说。
名家之谈
“学艺术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在王明明看来,父亲在60岁之前都将精力放在了培养子女上,60岁之后才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艺术中。而在王念堂眼里,孩子们成才才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据王明明介绍,他5岁开始拿笔,“文革”时期,因为无法画画,父亲便让他们兄弟在家里练习书法。王明明习楷书和隶书,王卫明初习楷书,后又往隶书方面发展。
“我们中国的书画有它特有的传承方式,很大一部分是家学;另一种就是像我这种,除了家传外,从小遍访名师。”王明明说:“父亲深知一个道理:学习艺术必须找大家,起点一定要高,第一口奶非常重要!”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小时候常常跟随父亲想方设法叩开多位名家之门,先后向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等先生求教书艺。正是这种传承,培养起他对很多传统文化的情结。
王明明还认为,在电子化书写成主流的时代,写书法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首先要孩子把字写好,即拿笔姿势要对,接下去再谈书法,且不妨结合开设欣赏课。”王明明说,低标准的东西充斥于不少艺术门类,“我们的课程应该让孩子知道文字是怎么来的,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好的文字。” 记者 陈涛 实习生 祝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