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况瑞峰先生
况瑞峰先生
王炳学
2012年,金秋十月,“中国.天津第五届书法艺术节”隆重开幕。况瑞峰先生与天津其他四位书法家联合举办的“文化守成·津门五家金石书法展”成功举办,成为“书法艺术节”诸项活动的亮点之一。
“啸傲风云书生意气,躬耕翰墨剑胆琴心”,这是台湾一位知名书画家专门为况瑞峰先生撰写的对联,也是况瑞峰先生的人生写照,先生非常喜欢,所以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况瑞峰先生很早成名,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孙伯翔、顾志新、唐云来等一批优秀书法家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天津书法艺术发展的生力军。那时候,他们组织各种培训,为刚刚复苏的中国书画艺术奔走呼号。况瑞峰先生不仅担任着新成立的茂林书法学院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在自己供职的商学院开办了少儿书法培训班。如今,他当年的很多学生都活跃在天津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线,桃李满园,能够为推动书法艺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况先生时时感到欣慰。
况瑞峰先生六岁学《论语》,读诗词歌赋,和祖父学写书法,自此勤学苦练,与书法相伴一生,无怨无悔。“文革”期间被抄家,他没有放弃过书法;在呼伦贝尔草原下乡插队,他没有放弃过书法;返城后家庭生活的窘迫更没能阻止他对书法的追求。知青点微弱的小油灯下留下他专心临摹的身影;狭小斗室,唯一可以用来写字的缝纫机上沾满黑色的墨汁,滴落着他勤奋的汗水。每每回忆起来,况瑞峰先生总是感叹不已,孩子小、居住条件差,只有等待孩子睡了,才能展开缝纫机,游弋于自己钟爱的书法之海,那时候对书法的热爱是深深植根于骨子里的,每天晚上临帖、研读都要到凌晨,其中的甘苦,没有经历不会体会到。所以他总感叹:学习书法,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悠忽50余载,如白驹过隙,况瑞峰先生凭借对书法的执著热爱和坚强毅力,写遍真草隶篆,熟读书法史论和历代书论,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聪明的禀赋一步步走来。直到今天,虽然已过花甲之年,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已经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书法名家、大家。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研习书法10个小时,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坚定被广大书画同道所敬佩,也为年轻后学树立了良好的风范和榜样。
况瑞峰先生书法艺术五体兼备。当今艺术语境下的书坛,各种观点和意识并存,多元化的书法艺术发展格局的形成,新帖学、碑学推动、今楷发展及现代书法的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各种新思潮冲击着书坛,也在考量着每位书法家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思维。问教况瑞峰先生书法问题,先生的两个书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书家要五体兼备,真草隶篆行要兼修并学,这是作为一名优秀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很多书家专攻一体,精研深究,也不能说不对,但毕竟会受到一定局限性。想增加行草书的篆籀气,就必须要学习篆隶;想把楷书写的灵动一些,就必须兼习行草书。五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二是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创新只能是无根浮萍,背离了传统的所谓创新要不得。
纵观况先生书法,真草隶篆行无一不精。其真书初学柳公权、虞世南,然后沉浸隋碑数年,下过很大苦功夫,点化精到、结体严谨、法度森然,如其壬辰年所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六条屏,用笔精准,行云流水,整体气势连绵,端庄清丽,书法的传统审美诉求在字里行间弥散,给人很美好的阅读感受。其小楷出入钟、王,并精研元明季赵孟頫、文徵明、祝枝山范帖,然后自出新意。清爽飒利,章法布局萧散有度,字距行距疏密有致,结体开张,小字不小,点画用笔沉实而能精巧,无论书写百字、千字还是上万字,从没有一笔含糊。如戊子年所书扇面《滕王阁序》作品和小楷鸿篇巨制《金刚经》手卷,美不胜收,令人叹服。其行草书得益于《圣教序》和虞世南、孙过庭,对于孙过庭《书谱》用功尤甚。笔走龙蛇、洒脱大气,《不知香积寺》四条屏、壬辰年《记旧梦》的行书笔墨自然迤逦,任笔性情而又沉实凝重,颇有文祝神韵。草书笔酣墨畅,胸中风云随着笔锋搅动翻转一泻千里,痛快淋漓,其偶尔为之的章草也别具风神,如辛卯年所书《苏东坡放鹤亭记》横幅作品。篆隶厚重中有灵动,寓巧于拙,这也许是得益于行草书的个人书写感觉。
伊秉绶在《默庵集锦》中说过:“方正、奇肆、恣纵、更易、俭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这段论述正契合了况瑞峰先生书法的面目和内涵精神。
况先生重情义,心性时在性情中;喜饮酒,与朋友肝胆相照,剑胆侠气被朋友所称道。好畅饮但谨严有度,酒后作书,满纸烟云一腔豪情,而又不时透出风趣和诙谐。如酒后书就《沧州狂徒津门豪客》中堂,落款曰:“余好酒无量,少饮多醉,亦作酒后吟,以遮颜面耳。”趣味横生。再看其酒后所书,往往别有精神,信笔驰骋,潇洒风雅又不失俊逸,如竹林七贤啸傲竹林。不因酒而失法度,酒助神思,借酒抒情。
其实,况瑞峰先生书法中最具个性的是其精神内涵,人过花甲,更多地是追求那份骨子中的淡泊,是经风沐雨后的安宁,笑谈之中是睿智的处事风范。个人性情、气质和学识修为通过笔墨酣畅快意的宣泄。他曾自撰长联:“上联是:廿春秋,旧梦蹉跎。曳岭枯松,牧马嘶风。掩月愁云,独坐昏灯。冻管残笺,赋一点清光。剩先秋霜鬓,故乡月色。离开思悠悠,问何年高翥鲲鹏。得扶摇万里。下联是:八书体,新编奇古,入怀流影,游龙起素。通神笔势,相成意法。奔泉渴骥,书三春淑气。唯藏识莲眸,浊酒吟身。心画点点,算世事,不求炙赫。只淡泊一生。”近150字,字字含情,将自己曾经的艰难、志向、情思和人生追求尽寄毫端。
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先生这样评价:“况瑞峰的面貌有些叫人捉摸不定;忽而奔放,忽而严整,忽而清隽,其实都是书家一时喜怒哀乐,借笔管锋毫移泻于纸面罢了;细度其作,一种刚正挺健的精神依然贯穿在他不同的字体里。粗看即见的是面目,细读而知的是精神。艺术中的精神包含个性、气质、修养、品格和艺术理想。书家只有将这个精神个性的层面展露出来,才算进入了深层的精神。”
也许我们从先生自撰长联和冯骥才这段评价中才能真正读懂况瑞峰先生。
识于墨雨轩
2013年4月15日
作者:王炳学,别署墨雨轩主,河北南皮人。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开书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况瑞峰书法
况瑞峰书法
况瑞峰书法
况瑞峰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