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一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征稿通知
- • [公告]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征稿启事
- • [公告]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初评入围结果
- • [公告]“十艺节”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启动
- • [展览]百件中日韩工艺精品集中亮相上海
- • [展览]大师与庙堂——中国美院美术馆典藏...
- • [展览]天津文交所下周举办书画精品展
- • [展览]西部多所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将亮相中...
- • [展览]海峡两岸孔孟文化书画展台北开展
天津美术网讯 由天津大学、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承办的王学仲艺术展,日前在天津美术馆举行。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看望王学仲先生(王建泽摄)
来津六十载 诗书画三怪
王学仲现场向天津美术馆捐赠书法作品
王学仲现场向天津美术馆捐赠书法作品
我曾大体计算过我生平对时间的分配使用,大概读书、作画用的时间最多,作文、作诗次之,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我写字最多,这是由于我的读书、作画、作诗都难于大量用于社会应酬,因此人们就视我为书法家了,这是一种错觉。
我是从事文人画创作的,但是文人画曾有一度过于强调不求形似,以草草不工的游戏为标榜,曾受到一些论者的指摘。我以为,对文人画家与一般画家之区分,最重要之点,还应该是文人画要有文化。——王学仲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在继承与创新、开放与改革声中,王学仲的现代文人画脱颖而出。他是一位才思横溢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正由于他能集三者之长于一身,才开辟了现代文人画新的蹊径。王学仲生长于诗书之家,幼年便受父亲熏陶。他的诗极具才华,自然成章,并和他的画一样,含蓄蕴藉。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徐悲鸿曾谓“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他的画题材宽广,山水、人物、花卉皆涉及,并能联系生活,具有生活情趣和时代感,这就打破了传统文人画题材单调的界框。他的作品在造型上采取多种方法,或夸张,或变异,能驭繁以约,用简练的笔墨描绘自己的观察所得,并以精心锤炼的手法表现心中的所感、所思、所求,因而富有韵味。他以现代文人画丰富了我国当代的画坛,其作品风姿绰约,受到中外人士瞩目。他先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赢得美誉。融诗、书、画三者于一体的现代文人画,其创作道路是艰苦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孤种”,但他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之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
桑原住雄(日本美术评论家):
我认为王学仲大幅作品有以庐山、富士山、筑波山为对象的巨幅画,他以流畅、豪放的笔力描绘;小幅作品,在方寸之间留下微妙、神奇的笔力,很多是表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捕捉的气氛。对于山水、花鸟、人物方面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大胆创新和自己一贯的独到之处。他对写实的油画具有的形态的执著追求,和装饰性日本画的一角的诗文与绘画的主题的融和,成为诗画书法一体的意境。这是画家把所见到的一种感受作了更进一层的阐述。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学仲先生是一位诗人、书法家、画家。综合性的艺术修养,决定了他的艺术的综合型特征。但是,在绘画艺术的欣赏中,又不能刻舟求剑似地寻求他的书法和笔墨之间的关系,去考证他的诗是否和他的画形貌契合。如果在看画的同时,能领略到他画中的诗意和诗心,领略到他怎样拓展了绘画的审美空间,也便找到了他不同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了学仲先生的艺术思维方式。我喜欢他的《杨柳含烟》。我不知道他画中的清溪是否实有,但那确是如画的一片江山。那杨柳的笔致构成的节奏,使全画富有一种整体性很强的主调;那杨柳和轻烟掩映着的时隐时显的青瓦,像从一层薄纱中透出的小溪,欲穿破那薄纱的一行疾飞的白鹭,可谓和弦,又使这画有了丰富的层次,就像画家题诗的前两句所说,“杨柳含烟白鹭飞,半山眉黛映清溪”。这是诗里的画,也是画中的诗。“艺术是心灵之鏖战”,他正是这般地用他的一颗诗心观照世界,又以诗一般的思维诉诸美的造型,在诗与画内在的联系中给人以美的启示。
孙克(中国画学会秘书长):
王学仲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奇才,诗、书、文造诣高超,画风奇崛,独树一帜。先生早年受业于徐悲鸿大师,即以其诗文书法得大师称许。但在其后漫长岁月,他度过寂寞的文学艺术耕耘时期,厚积广收,然不为时人所知。直至新时期到来,云破日出,他诸多方面的成就,才光华四放,在国内美术界、书法界声望鹊起,而且名扬东邻,成为20世纪后期中日文化交流中一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从严格意义上说,他的艺术确是属于中国文人画的范畴,同时又有所发展。当人们要寻求理解和欣赏王学仲的艺术美质的关钥时,就不能忽略这一点。王学仲的文人画,对于传统有实质性的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开拓的一面,所以称为“新文人画”也很贴切。
霍斯特丁·克勒(德国美术评论家):
画家、书法家、诗人王学仲,曾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指出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他本人的艺术创作证明了他的正确。在新近的德国艺术与古老的绘画传统决裂的时候,王先生加入传统的行列,为的是将传统融入自身。在年轻一代的德国画家尽力鄙弃那些古老的取之于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绘画题材的时候,王先生将我们所熟知的景物以及生活场面表现得焕然一新。在大多数德国艺术家开始追求超常的而且往往是脱离艺术的绘画材料和塑造手段的时候,王先生始终不渝地坚信诗书画的表现力量。他以经久不衰的中国方式用笔墨将这三者集于宣纸上,使它们相得益彰。
周汝昌(已故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
世人皆赏学仲先生的丹青翰墨,我独以为他的文才实居首位。他的文才,包括着诗、词、曲、文、赋诸多文体,在当今尤其是可贵的罕例。其诗文涵蕴丰富,不浮不薄,而亦不腐不陈,时时有新意流宕于字里行间,朱弦疏越,一唱三叹,于此见之。
伊贺洋子(日本美术评论家):
杰出的王学仲先生曾到过日本,在筑波大学任教,这可以说是日本的无上荣耀。他作为“心灵高洁的艺术工作者”,为中日双方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先生逗留在日本工作的情景,从《夜泊画集》中也可见一斑。其中先生最宏伟的作品,对于我们日本人来说也是最亲切的,要数《上野四季繁荣图》。这的确是一件巨大的礼物。先生将慈爱万物之心,直接画成画,令人百看不厌。先生对待艺术的态度极其自然和坦率。先生的那种为了艺术创新甘冒风险的气质,充分地表现在那幅有名的漆墨画《春满人间》之中。这种对外形的超越,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并将永远激励我们的心。
王乃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古往今来,真正能言必行、行必果而淡泊名利者可谓寥若晨星,而仲兄在此道路上确算得上磊落一生;在他周围,上门求学求画者可以排成一条长龙,而仲兄总是拒绝那些对一般庸俗画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东西。
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
仰学仲先生之书,我喜其真书。仰学仲先生之画,我爱其散怀抱、寓冥想之奇画。读学仲先生之散文诗词,追光蹑影,神游其中。研学仲先生立论,服其“四象”说之测微,叹其“艺术思潮东移说”之恢弘淹博,以我神会:“意象”乃形神真意,真诗内涵之深;“气象”乃独辟境界之阔;“抽象”乃点画布列,交融主客体之高美;“空象”乃无形处之有形、暗通宇宙精神之“大无”,实即“大有”。“四象”为学仲以“书则”求“画则”、耕耘辛辛之最佳胜境。如代表作《双鲤图》,如《秋曛》《杨柳含烟》,以及体验日本国情愫的《荻扇》是探索先行之力作。“四象”说之大胆精辟的立论及其艺术实践,是“艺术思潮东移”的美学基石,标志着新世纪未来大潮的必然。
于明夫(文学编辑):
学仲先生的散文,意境深邃,气象万千,如浓绿的深潭,难以穷探。他的散文,除用白话写作以外,还有用文言写作的,更有用文学笔法叙写的专门阐述书画艺术的散文,博大精深,观点独具。他提出了“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的文学、艺术的追求,还提出了“东学西渐,欧风汉骨”并具体为“西洋为风,东洋为鉴,中学为骨,西学为饰”的主张,体现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心和深谋远虑。这种正确的观点,必会影响我国文学、艺术的创作。
方纪(已故作家):
夜泊(王学仲)的诗、书、画都有好的修养,他正是从这三者的结合上来开拓国画艺术的新境界。可能是这个原因,在国画中,他尤擅水墨,并且,也特别着力于水墨画的推陈出新。多年来,夜泊把艺术探索的主要注意力放在风格、境界的出新上。他认为,要出新,就必须借鉴传统。在艺术实践中,为了能跳出前人窠臼,追求新的风格和意境,他敢于触忌,敢于造险,敢于求奇,斩钉截铁地同旧国画那种专事临摹、略无创造的陈习决裂。但夜泊并不视一切传统为敝屣,而是择其所要,据我所需,融会贯通,然后开拓了自己的道路。我们可以用“基础厚,堂庑大,风格奇,意境新”这样四句话来为夜泊的艺术做个评价。
李一(《美术观察》主编):
有论者将王学仲的作品归为新文人画,如果从其作品所蕴含的诗意和文气,从其所植根的民族文化传统、从其表现的新意而言,归入新文人画也是可以的。王学仲数年来也一直探索文人画的创新问题,但他没有某些新文人画家爱玩弄笔墨的习气。就其绘画语言而言,王学仲既重丘壑,又重笔墨,丘壑与笔墨都是为了表现新的意境。他的作品是地道的中国画,其中又吸收了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营养,贵在消化后为我所用。而书法方面的造诣,又使其笔下浑厚华滋。细观其皴法,不是简单套用传统的程式,而是把物象化为意象后自然生成,或苍或润,或疾或徐,全由己出。我较欣赏其笔墨的“生”。这“生”,一是指生动,一是指不同于传统的笔墨,也不被时尚所缚,用传统画论来说是别开生面。
杜美诺(法国艺术评论家):
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东西方画家互相交流和学习。但是,我们希望这两种伟大的人类实践所体现的成果能各自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中国的绘画艺术应保持绘画、诗歌和书法三者之间神妙的结合。王学仲先生坚持了中国画的传统,但他回归的并不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复制,而是在文化艺术自身的活力中重新找到了生机勃勃的源泉;正像在西方,人们经常看到一些艺术家为了创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而要“回归到古代”去。王学仲先生也对艺术进行这样的思考并付诸实践。
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首先,学仲先生的绘画具有传统文人画应有的艺术体格,同时又充盈着现代画家的审美意识和新鲜机趣。其次,学仲先生的绘画重品味,具神韵,达性情,蕴义理,是中国当代典型的学者画、诗人画和书家画。再次,学仲先生的绘画以“言必己出”的求新精神和“重、拙、奇、旷”的艺术格调,开拓出现代文人画的新思路、新情趣、新境界。总之,王学仲教授的现代文人画,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崭新的内涵与发展,无愧于20世纪的艺术奇葩的美誉。其作用不止于陶冶于画家自己,而且奉献于社会大众,并以其极富于文化情趣和艺术魅力的熠熠之光照耀着书画发展的史册。
乔修业(南开大学美学、美术教授):
王学仲的山水画非常注重意境的表现和艺术境界的创造。他说:“用意精当,才能借景生情,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注意平时的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者,还要加强炼意之巧。”他常常告诫一些中青年画家说,有些画家多重练笔,而疏于炼意,把绘画看成是体力劳动,而不在炼意上下大功。王学仲教授还主张“画形先画意,画意不画形”。在构思一幅画前,先要构思它的意境,构思意境往往比构思形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王学仲教授的画意还不是单纯用笔来画,更重要的是用心灵来画,用心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从而用心灵来画世界。他在描绘客观对象时,善于挖掘事物最深层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立意上苦心经营,从而创造出最深远的艺术境界、最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