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灿烂多彩、博大精深,而书法艺术无疑是文化园圃中的一朵奇珍异卉,绚烂多姿、曼妙绝伦。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书法文化成了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大繁荣的基础,它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书法是最值得弘扬发展的!
提及书法,顾名思义,即汉字书写的法度。一般来说,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主要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也就是所谓的“书法五体”。
然而,日前某全国书法知识竞赛中的一道试题“中国书法第六体是什么?”不禁让人困惑不已,尽管这道题差不多达到了90%的正确率,但学生们对于“燕体”这个答案的由来却知之甚少。
打开网络,大家便对现在社会正在关注的第六种书体——《燕体》有所熟悉,这种书体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形成和发展的。对此,我们很关切也很欣慰,毕竟这是关乎中国书法命运的大事。
逢盛世一马当先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传统的行书、篆书、草书、隶书和楷书已形成了完好而严谨的标准体系,因而,后代书法家大多沿袭前人的古训成说,模仿他们的范本和作品,使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创作时成规的约束与书体形式的单调,也直接导致了书法作品千人一面,书坛寂静而缺少生机的现状。如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这几乎成为当代社会众多书界人士诸多书法艺术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马永安先生“第六书体”的出现无疑为整个书坛注入了勃勃生机。
马永安,字怀易,号燕祖,出生于上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笼罩在其头上的光环很多: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黄宾虹艺术研究院顾问,滕王阁辞赋研究所顾问,华夏艺术学院教授,龙顺程美术馆馆长,人民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名誉主席。在当代书坛,有着“燕书奠基人”之誉。
应该说,燕体书法是马永安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它很早就在书法圈引起诸多同仁的关注。2009年7月,马永安的书法创作模式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马氏书法”,并且编入《现代书谱》。2010年2月13日,马永安的书法经过一系列的专家认证,获得中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书,被正式命名为“燕体书法”,是继中国传统的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之后的第六种书体,因此,也称为“燕体”。
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创造性贡献,2011年,马永安与五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科学家共同入刊《创新中国》封面人物;2012年2月,他又成了中国文化部《艺术市场》的封面人物;2012年6月,山东为其举办了“中国书法第六体创始人马永安书法展”;2012年8月,河南又为其举办了“中国书法第六书体创始人马永安书法展”;2013年,他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和西班牙达利艺术馆,举办“中国书法第六书体——马永安燕书书法展”;2013年6月,应多家出版社相邀,他出版了中国书法第六体——燕书字帖。
创书体马首是瞻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马永安的书法艺术是集传统的隶、篆、行、楷、草为一体,在点画用笔和结构布局方面具有鲜明的燕体风格特征。总体来说,燕体与其他书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谓“第六书体”,即是从书法的点画构造到使转和取势,打破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严谨而标准的创作体系,既刷新了书法表现艺术,又带来了新的书法作品艺术审美趣味。
从点画的角度来说,与传统书法样式相比,燕体书法的点画极富变化。马永安往往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入笔盘笔,笔锋在外,细如纤丝;收笔的时候则是若轻若重,轻时犹如毫发,行云流水般洒脱自然,重时犹如阵云,万毫齐发。与传统书法艺术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燕体书法”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给人以愉悦痛快之感。关于“燕体书法”的用笔方法,书画艺术家谷枋鄄提出这样几句口诀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结构用篆体,燕体为笔法;横斜上下钩,左高而下滑;竖直左右弯;上弯而滑下;线条柔而顺,宽窄看变化。马永安的作品“博览群书”,左高右低,上紧下松,线条扁平而柔软,给人以生动、灵动之感,尤其是“览”字最后一笔,最能体现“燕体书法”的风格特征。从书法结构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草书是草书,楷书是楷书,正侧分明,但略显呆板。“燕体书法”结构则是采用正书为基础,以侧书为辅助,生动鲜活,富有变化。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上紧下松的状态。取势则是左高而右低,取顺势,舒展而流畅。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说过:“善书者,得一笔足矣。”“燕体书法”艺术从点画、取势、运笔到结构上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这既是其创新之处的体现,同时也是该书法形式的最终价值所在。马永安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书法创作中的这种变动的意蕴,不仅娴熟地应用于“燕体书法”艺术创作中,而且形成自己系统的创作模式和审美感,并获得诸多书法界同仁的认可,这非常难得。
因此,我们在欣赏马永安书法作品的时候,要打破传统二维和三维表象思维,应该从更高层面的精神世界去体会和琢磨,尤其是对柳、竹、燕尾美感的分析和呈现,可谓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由“形”可体“道”,由“意”可正“身”;以“意”定“形”,以“意”驱“形”,用最简练、最抽象的书法语言来表达书法家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修养,会心之处,实难尽言。
燕翩纤万马奔腾
马永安先生有着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他早年曾研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王羲之及唐宋诸家,深谙古人之用笔之用心,其笔力,心力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有力含于笔内,寓意流于纸外,强其筋力,美其姿颜,理随事生,法随理变,看似无法,实则法备气至,流畅自然,虚静空灵,极尽韵律之美,所谓法无定法是法也。
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使其将真、行、草容于一炉,总结出几千种汉字各书体的偏旁部首简易写法,又从字形取势上借鉴了竹叶清影摇风的动态之美;苦心研习二十余年,终成今日之意像。读其书法,恰似一首委婉舒缓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萦绕耳畔,徜徉开来,令人心驰神往。
燕书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已自成体系,它是关于和研究中国书法燕书艺术的书体文化。燕书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永安之所以适时地创造了这种书体,既有其文化根源,又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而时代知识信息爆炸,是燕书和燕书文化产生的时代根源。
中国艺术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著名书法评论家陈东来先生这样描述马永安的书法,“燕书,入笔露锋,收笔出锋,折笔处不停笔,右下取势,结体和运笔,借鉴了行草隶篆楷,是一种全新的风格。如燕之形,燕之态,燕之灵,燕之神,忽见燕翔蓝天,忽见燕翔檐下”。应该说,燕书和燕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为艺术者必是做学问之人,艺术境界的高低体现了其学问的深浅,马永安作品中所书诗词大都为自己所作,使其书法洋溢着浓郁的词之情怀,诗的意境,更具深厚之文化内涵;他不仅是位学者、诗人、作家,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科学发明家,著名的“方周率”就是先生早年的研究成果,看似不搭边的领域。
不搭边的逻辑与野性思维方式,马先生却可广搜博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概念互换,思维独创,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涉猎之广泛为其艺术创作积蓄了营养,铸就了其艺术创作贵在师古不泥,独树一帜。
人物名片:
马永安,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第六书体燕书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黄宾虹艺术研究院顾问,滕王阁辞赋研究所顾问,华夏艺术学院教授,龙顺程美术馆馆长,人民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名誉主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