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马孟杰,字泰文,号抱月斋主人,诗人、楹联家、书画家、社会活动家。马孟杰系中国楹联书艺委副主任、炎黄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天津华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简介:马孟杰,1962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沧州,幼承家训,研习书画及诗文,长汲于经史子集之攻读,是一位功力深邃、学养丰厚的文人书画家。曾得书坛名宿欧阳中石诸先生之指教,转益多师,渐入藩篱,夜雨晨霜,淹兹四十余载。马孟杰以儒学为主线,兼通释老,持身为文,追求中和,发乎笔墨则表达大气雍容。他足迹遍历山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人爽直,交游极广,曾多次策划大型公益活动,于诸多城市及海外举办个展及联展近百次。其作品被央视“今日关注”节目介绍,在中国网、天津美术网、《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天津日报》、《今晚报》、《海南日报》、《海口晚报》等报刊网站刊发,被中南海等相关机构收藏。
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欢迎中国楹联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书法家马孟杰先生做客天津美术网。
马老师,您好,您出生在中医世家,是怎么走上书画之路的?
[马孟杰]:中医讲悬壶济世,古人讲艺术要“成教化,助人伦”,就“济世”这一社会功能而言,中医和艺术二者有共同的地方。过去的中医都用毛笔开药方,所以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功底。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医生,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上,他们无形中给了我很好的家庭熏陶。我受祖父的教导,4岁开始学习书法,到了5岁,就能抄写祖父开的药方,12岁时已经抄遍了家传的全部医学名书,尤其是《黄帝内经》让我爱不释手,连抄了7遍,从中受益匪浅。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最早师承纪振民先生,后来又拜在欧阳中石先生门下学习书法,这两位老师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马孟杰]:这两位老师都对我影响非常大。1976年,文革结束后,天津市少年宫举办了首届书画班,由纪振民先生主持工作,13岁的我荣幸地成为了书画班的8个成员之一。我们这批书画班里的成员,很多人现在在天津市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像张建会先生、康柏龄先生都跟我是同一届的同学。纪振民先生是把我真正领上艺术道路的人,我写书法写到十几岁,用的第一张宣纸,就是纪振民先生提供的。为什么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呢?因为当时家庭条件困难,一张宣纸得三毛多钱,让家里出钱买,是不可能的。到了不惑之年,我又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跟随欧阳中石先生系统地学习了古代书论、书法美学、古文字学等几十门博士课程,并结合专项课题进行了研究。欧阳中石先生是大书法家、著名学者,在艺术门类上,他涉猎特别广,求学期间,先生还为我亲笔题写了“肆外闳中”四个大字。欧阳中石先生对我的艺术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今天成为一个专业的楹联书法家,他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书法创作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状态下的写字,就在于书法创作是一种人生和艺术的化合过程,是一种将自己的心象迹化为物质的艺术生成过程,是书家的才学、悟性、审美和时代感受等的笔墨表达过程。我认为,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常蕴涵着书家的笔法锤炼、点画悟研、审美态度、人生体验、精神观照等多方面潜在的文化内涵。我在书法、楹联等多种传统文化领域的努力,会尽力体现出我对民族文化精神和自我创造意识的一种自觉张扬。尽管书坛各种风潮此消彼长,但丝毫不为风标所动,依然静心创作。为什么我这么说呢,现在有些人片面地将书法的形式构造与情感追求割裂开来,或者片面地认为,只有夸张的形式构造,才能更加强烈地反映写字的内在情感。但是别忘了,夸张的形式构造并不是唯一要件,形式构造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形式构造必须服务于内在情感,才可达到它表现性的目的。假如形式构造过于夸张,或者毫无来由,不但不会为情感表现服务,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